首页 理论教育 海陵东乡岁时:篙子会的历史发展和民俗习俗

海陵东乡岁时:篙子会的历史发展和民俗习俗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久而久之,里下河地区在清明节前后形成了一种风情独特的习俗:篙子会。民国初年,篙子会有较大改进,增设女子划船比赛。篙子会前10天要做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凡自愿报名经选中为篙子手者,一般须连续参加赛会3年,若中途畏苦退出,即视为不祥。篙子会当日凌晨,燃香放炮,祭拜完毕,会船驶向水荡赛区。篙子会正式开始,总要到日上三竿的晌午时分。赛事结束,各村会船篙子手们在湖荡边会餐,纵谈赛事趣闻。

海陵东乡岁时:篙子会的历史发展和民俗习俗

海安西北南莫、墩头、沙岗、白甸、瓦甸等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旧时交通、运输、劳作、出行等均以木船为主要工具。故撑船竹篙家家户户人手一根,使篙撑船的技巧也成为几乎所有里下河农民必须娴熟掌握的劳作技艺之一。哪个竹篙出手快,哪家小船如箭梭,便成为村民心中公认的草根英雄。久而久之,里下河地区在清明节前后形成了一种风情独特的习俗:篙子会。关于篙子会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神奇的民间传说,民国年间的《港口竹枝词》这样记载:“清初,下河多海匪。各处组织民团,守望相助,均以快船报告匪警或剿匪之用。迨后匪踪消灭,而团体未散,即改为东岳会戏。”[1]

篙子会主要形式即为各村组织篙船集中至水面开阔的湖泊河荡,进行撑船比赛。比赛规则大致与其他地区“赛龙舟”相似,以最快到达终点线为胜。与“赛龙舟”主要不同处在于:一是会船为日常生产所用普通木船,即以竹篙撑行的篙船,不是专用龙舟赛船;二是行船工具为竹篙,不是木桨;三是行船方式为撑船,不是划船。

篙子会每条篙船上30人,人手一篙,竹篙长10米以上,篙头铁尖,篙尾扎上红布条。篙手一色青衣白裤,头扎白毛巾,腿缠青布绑腿,腰围红绸。也有少数村有穿黑背心的。篙船上插一面青龙旗或彩旗,旗上写村名,如是庙会则写“进香大吉”。站船头的称“头篙”,负责指挥,另有一人任“扬锣”,以锣声传达“头篙”号令。

民国初年,篙子会有较大改进,增设女子划船比赛。每船9名女子,人手一桨,桨柄扎红布条,中年妇女白衣蓝裤,头包粉红色毛巾,腰系红绸。姑娘则红衣蓝裤,戴红花,扎红腰带,打红绑腿,“扬锣”的披红披风。

篙子会

据史料记载:民国二十九年(1940)起,附近溱潼镇一带篙子会又增设花船、供船等名目,此船不参加比赛,只是一种表演形式。多以两船相并,船上搭台,张灯结彩,悬挂横幅楹联,并以乐队演奏江南丝竹,或演唱扬州清曲乃至京腔淮调、板桥道情,此称花船。供船上则主要奉请僧道诵经拜忏,以供奉仙佛,祭祀亡人,祈求消灾降福。此外,还有一种“拐妇船”,由三只小片儿船组成,在参加篙子会的船队之间快速穿梭,扮演一对老夫妻追赶私奔的女儿,滑稽逗趣,有些类似草台戏里的丑角,插科打诨,借以调剂比赛之前的紧张气氛。海安白甸、瓦甸、南莫、沙岗一带篙船比赛高手,便联村撑船前往溱潼水荡参赛。

篙子会前10天要做选船、试水、铺船三项准备。一般选用既新又轻的木船,有些富裕人家还自愿买新船供选,以争荣耀,当然也是发愿心。撑船竹篙也是精选新置,试水时不合用,也可向竹行无偿调换。有准备篙子会的村子均要在村头树一根旗杆,杆顶插青苗或挂旗幡。试水,即为训练,篙子手一般总要挑18岁以上的青壮年,每天下午4时上船练习撑船动作,要求出篙快、准,一篙到底,提篙不带水,并且与其他篙手动作整齐划一。在训练期间,各家都要给篙子手加以鱼肉鸡蛋等营养菜肴,以保证篙子手有足够体力参赛。凡自愿报名经选中为篙子手者,一般须连续参加赛会3年,若中途畏苦退出,即视为不祥。临近清明时,即洗刷会船,在船上铺稻草、搁跳板,保证篙子手站立平稳。花船、供船也同时开始搭台、装扮及演唱排练。篙子会所有费用,全村各家自愿出资,多少不限,视各家财力及所发心愿。也有一些村庄篙子会费用在公有荒草田收益中支用。临篙子会前一天,家家裹粽子、蒸方糕,作为篙子手赛前用饭。(www.xing528.com)

篙子会当日凌晨,燃香放炮,祭拜完毕,会船驶向水荡赛区。天刚放亮,人们便从四乡八镇向湖荡周边涌来,大河两岸一时人声鼎沸。锣鼓声、鞭炮声、叫卖声响成一片。湖荡水面上,各种花船、供船云集,彩旗飘飞,丝竹悠扬。水面赛道上,成百条会船分批次整齐排列,船上密密树立的竹篙如长矛列阵,正待出征。篙子会正式开始,总要到日上三竿的晌午时分。随着两声锣响,早已等得不耐烦的篙子手们齐声发喊:“下!下!”无数竹篙如利剑般射入水中,瞬间又似蛟龙出水般齐齐跃起,会船便像快箭般从水面猛然腾起,向前疾射而去!民国诗人陈炳昌的《港口竹枝词》写道,“专练会船架竹篙,一声锣响滚银涛。各争胜负分前后,不亚金焦训水操”[2],将篙子会比作抗金时韩世忠、梁红玉在镇江、金焦二山江面训练水军。赛事结束,各村会船篙子手们在湖荡边会餐,纵谈赛事趣闻。餐后,篙子手们还要带一碗饭回去让家人都吃上几口,以示吉祥如意。会船的头篙,则作为吉祥物,敲锣打鼓送给婚后未育的好友,祝愿其早生贵子。接受头篙人家则要鸣放鞭炮迎接,得子后不仅要宴请篙子手致谢,还要买篙还愿。

20世纪80年代起,海安河北地区接壤的泰县溱潼镇发展旅游事业,将历史上里下河地区每年清明节前后举行的篙子会整理编排,定名为“会船节”,成功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此后一年一度“会船节”,持续至今。但随着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包装,“会船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与民间原始的篙子会相去甚远,增添了太多花里胡哨的现代商业旅游色彩,与传统里下河水乡篙子会的淳朴风情大异其趣。

【注释】

[1]李晏墅,郭宁生:《泰州文化》,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年,第336页。

[2]徐翟新:《历代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系列·溱潼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