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十夜及海陵东乡岁时的传统活动与船上贴春联

三十夜及海陵东乡岁时的传统活动与船上贴春联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是年农历腊月没有三十,只有二十九,则二十九日也称为三十夜。在三十夜之前,有一些小型活动,如二十三夜“掸尘”,二十四夜“送灶”。也有一些人家腊月二十四忙得没空,三十夜早上才“掸尘”。一切洒扫停当,三十夜第一个重要仪式就是贴春联。海陵东境如皋沿江,如东倚海,海安东部靠海,北部为里下河水乡,故各类船只成为重要生产工具,三十夜在船上贴春联成为特殊一景。

三十夜及海陵东乡岁时的传统活动与船上贴春联

除夕,是年节祭祀大日,但海陵东乡没人称除夕,习称三十夜,夜音如“亚”。如果是年农历腊月没有三十,只有二十九,则二十九日也称为三十夜。从腊月二十开始到腊月三十以“夜数”计日,以示将到年关岁底时间之紧迫。在三十夜之前,有一些小型活动,如二十三夜“掸尘”,二十四夜“送灶”。据说司命灶君每年此日上天报告下界情况,为了祷祝灶君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灶君老爷像前供奉祭品,一般四样:饴糖块,表示粘封灶君之口;茶叶和米,象征生活平安;豆腐,“富”之谐音;红豆和剪碎的稻草,此为灶君老爷神马的饲料。祭前,先要在筷筒内插满筷子,以请灶君老爷上天多报人口,多要口粮。祭时,在灶君老爷像的嘴上抹一点饴糖,焚之于灰堆边上。灰堆边树芝麻秸,是为“天梯”,为灶君老爷上天提供方便,总之,尽量让灶君老爷满意,以“上天言好事”,多说人间好话。送灶仪式由男主人主持,如此日男主人有事不在家,则由女主人进行,但须在祷告时说明:“送灶是我,接灶是他。”

送灶

二十七夜,商店吃辞年酒,老板要在饭后公布或暗示来年店中人事安排,有些员工在饭前会担心被老板辞退,如果吃辞年酒时自己的席位被老板安排在主席旁边,则第二天自觉收拾行李,与店家结账回家过年。

三十夜实际是春节期间最为重要也最为繁忙之日,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真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尽管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大部分人家都已经用带叶竹枝扎成的扫把“掸尘”过了,三十夜早上还是要在屋里屋外再细细打扫一遍。也有一些人家腊月二十四忙得没空,三十夜早上才“掸尘”。“掸尘”有一个重要内容,即用清水将大门上的陈年对联“涨湿”洗净,留待张贴新对联。

一切洒扫停当,三十夜第一个重要仪式就是贴春联。贴春联有许多讲究。过去一般人家都习惯在春联中显示其家族门望,姓氏源流。如王姓贴“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徐姓贴“南州世泽,东海家声”;吴姓贴“治平第一,至德让三”;周姓贴“爱莲世泽,细柳家声”;张姓贴“九居世泽,百忍家声”;陈姓贴“颍州世泽,太邱家声”;冒姓贴“榜花世泽,万卷家声”;胡姓贴“乡贤世泽,理学家声”;等等。这些切合家族姓氏特殊内容的对联一般总是家人自写或请人书写。也有人家图省事,在街上“红货”摊上买一些通用对联,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寿年丰,时和世泰”“旭日临门早,春风及第先”“满门天赐平安福,四海人同富贵春”“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等。旧时腊月二十以后,农村里有一些毛笔字写得好的乡村土秀才,用木板夹了一些现成写好的春联走村串户售卖,称为“放门对儿”的,对字念作“剧”。也有不少人家向其选购,遇有特殊要求,“放门对儿”的会应邀现场书写。所谓“放门对儿”是从“放花样”而来的,农闲时节,有人也是背着一副木板,夹着各式绣花纸样售卖,很受乡村妇女欢迎,称为“放花样”。现场书写大门春联,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根据主家的心愿与期望,现编现写。其实所谓现编,也多是一些常用劝世文和吉祥语,如“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和气致一家祥瑞,书声起万里风云”“世间好事忠和孝,天下良图读与耕”等。

大门对联内容往往随时代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春联一改传统内容,多为宣传文字,如“团结一切民主力量,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家家畅饮胜利春酒,人人争挂立功奖章”“劳动创造世界,团结保卫和平”“增加生产效率,提高文化水平”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曾一度流行从毛泽东主席诗词中选取联语,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等。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春联则又恢复了一部分传统内容。

堂屋圣柜之上的中堂对联也很重要。因旧时中堂多为菩萨像,故两边对联多为宗教内容,如观音对“芙蓉花满春风暖,杨柳枝头甘露香”、关帝对“秉烛春秋大节至今昭日月,满腔忠义英风亘古振乾坤”、财神对“兴家立业聚宝盆中生紫雾,治国安邦摇钱树上起祥云”等。因为圣柜上所敬儒、释、道三教菩萨神仙众多,多数人家贴五堂圣对,以一概全,如“金鼎呈祥龙香篆就平安福,银台报喜凤烛开成五福花”等。

厨房门上多贴“一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调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等对联。

卧房门联多为“琴瑟永谐千岁乐,芝兰同介百年春”“喜见红榴多结子,笑看绿竹又生枝”等。

一些富裕人家有书房花房等休闲之处,则对联多高洁雅致,如“窗虚先得月,室小自藏春”“大业惟修德,敦伦在读书”“淡心同秋水,高怀寄白云”等。

若是有了丧事,第一年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贴黄纸的。联句一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礼,任它门外十分春”“已知天下皆春色,唯有吾门只素风”等,三年脱孝,方可贴红色春联。

也有人家不贴春联,在堂屋门上贴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门神,在房门上贴麒麟送子等年画。此外,还有一种斗方对角书写的“顺遂条”,如贴在米柜上的“金银满柜粮满仓”、贴在圣柜上的“黄金万两”等,“黄金万两”写成一个合体字,远看像一个字,体现了乡民的审美趣味。也有写“天官赐福”“日进斗金”“五谷丰登”“大吉利市”的,均写成一个笔画繁多的合体字。

商家店铺门联均与生意有关,如“人心义与天心合,生意还同春意多”“生意恰似风前草,财源犹如雨后泉”“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等,讲究文采的则有“湖海客来谈贸易,缙绅人至讲唐虞”等。也有不少商家将店名嵌入自撰联中,别具一格。

海陵东境如皋沿江,如东倚海,海安东部靠海,北部为里下河水乡,故各类船只成为重要生产工具,三十夜在船上贴春联成为特殊一景。用于江湖或内河运输货物船只一般贴“九曲三湾随舵转,五湖四海任舟行”“开航青龙前引路,进港利市广招财”等。用于渔业捕捞生产则贴“顺风一帆送上珩,春锚下地出黄金”“衣丰食足财源盛,水稳船平满仓归”等。海船所贴春联跟平常春联大有不同,不是上下联成对,而是单条,贴在海船几根桅杆上,所写内容也与陆上住家春联毫不相同,且少有随意自撰的,大桅杆贴“大将军八面威风”,二桅上贴“二将军开路先锋”,艄桅上贴“三将军顺风相送”,四桅上贴“四将军满载而归”,五桅上贴“五将军五路财神”。此外,也贴“顺遂条”,在舵杆上贴“掌兵元帅”,在锚杆上贴“铁将军压阵”,在海船两侧撬板上贴“左青龙”“右白虎”。

海船贴春联是沿海渔民三十夜一个重要年节仪式,称为“挂红”,中午时分,全体船员汇集船头,船老大燃起香烛,手捧猪头公鸡三牲,面向大海,敬奉海龙王、天后娘娘及褚太尉。三拜后船老大将手中公鸡杀了,把鸡血从船头淋到船尾,船员随之在桅杆上张贴春联,是谓“挂红”。“挂红”结束后,伙头将敬神三牲做成菜肴,全体船员大碗喝“同心酒”,仪式庄重而热烈。

少数人家贴春联,还有一种称为“满堂红”的,即仅贴红纸一对,上面未写一字,这也是一种特殊习俗,但如此图省事者似不多。

春联贴好后贴喜笺,大小门楣都要贴上,井圈、猪圈、牛圈、车篷等处贴上“井泉童子”“猪栏正神”等各式纸马,微风吹过,屋里屋外,喜笺飘拂,纸马轻动,一片喜气。

接下来贴年画,《西厢记》《白蛇传》等爱情故事一般贴在卧房内,《龙凤呈祥》《杨门女将》等传统戏剧四条屏则贴在堂屋两边隔栅板壁上。堂屋正中朝南主墙上挂菩萨神仙中堂,两侧对联。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挂毛泽东主席标准像,两侧对联统一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两边板壁上则多贴《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剧照四条屏或“打虎上山”“椰林指路”等单幅剧照。

三十夜环境布置还有一个特殊习俗,即在大门屋檐上插芝麻秸,选取几根坚实饱满的芝麻秸,在每根芝麻秸上部贴两张黄纸镂空镞成寸半见方的“黄金钱”及“和合二仙”,插在堂屋大门上屋檐下,成为一道独特的装饰,寓意来年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据说这一风俗是朱洪武朝代传下来的,谓之“封檐”,一般是在天黑前进行。与“封檐”同时,还要“封田”,即将芝麻秸插到自家农田。此外,主要农具上也要贴上“黄金钱”。

此外,要将家里的各种容器放满东西。水缸里的水要满;磨眼里要灌满粮食;瓷罐里要放满花生或蚕豆、茶食、炒米等,以示丰足。

三十夜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荤菜,佛和菩萨前供素菜和水果。倘若乱摆一气,会被人耻笑不懂规矩。如皋的歇后语“何四麻爹敬菩萨—荤素一把下”就由此而来。

祭祖

三十夜祭祖在全年四时八节中最为隆重。将堂屋中八仙桌搀到屋正中,靠门一面摆上香炉烛台,其余三面以长凳围合,搁好六双红漆竹筷、六只小酒杯。祭祖供菜一般有四样:肉、鱼、粉、蛋。粉为绿豆粉或蚕豆粉,下热水搅成糊状,盛碗内冷却后片成长方块。鸡蛋需摊成整块蛋皮,老豆腐切块打底,蛋皮覆盖其上。大锅煮米饭,给祖宗盛饭不同于平常盛饭,需先用一只碗将饭盛满,然后覆扣在空碗上,将饭倒入,如此重复,直至将六只碗全部倒满,此时这些饭碗内米饭全部呈统一的馒头状。海安西北部水乡部分人家祭祖时盛饭只用一只白瓷大海碗,盛满一大碗米饭,端到供桌上,将六双筷子插到饭上。这种白瓷大海碗似乎是专为祭祖购置的,平日是不用的。这种共用一碗祭祖的习俗似乎在整个里下河地区均有流传,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在散文中记叙过。(www.xing528.com)

祭祖开始,由当家男主人主祭,点燃香烛,倒满水酒,先将屋门敞开,在门前烧几只“元宝”,恭请列祖列宗进屋入席。然后按辈分长幼顺序,依次向祖宗跪拜磕头,男主人在一旁烧“包子”,“包子”是寄给祖宗的冥钱,由红纸糊成,里面装满黄元纸或锡箔折成的“元宝”,外面毛笔写上某县某村某某大人或孺人收用。折“包子”是春节前家中老年妇女的主要任务。“包子”烧完,男主人将座位上的筷子稍微动一动,并将长凳一头向外拉一拉,表示祖宗饭毕起身。此时再在大门外点几只“元宝”,男主人作揖送祖宗离去,祭祖仪式便告结束。

海安北部地区祭祖提前一天,在二十九夜晚上,这晚俗称小年夜。

年节环境布置,在三十夜晚上敬神之后,还有最后一桩重要的事情,即打“元宝囤子”。

“打囤子”由男主人进行,有小男孩的家庭则由父亲带着小孩一起打。

打囤子的工具是一个圆底方口的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蒲包,蒲包上面是两根麻绳系,便于提在手里,里面装着石灰,囤子往地上一顿,石灰就从蒲包眼里渗出,印在地上就是圆圆的囤子,寓意有两层:一为团团圆圆,一为新的一年粮食丰收装满囤。也有说是为忠臣岳飞戴孝,岳飞曾在海陵地区作战,在此地留下许多遗迹与传说。据民俗专家考证,此囤子印实为模仿年兽的脚印,传说年兽看到这户人家门前有自己的脚印,以为已经来过了,就不再进屋。但海陵东乡人家好像没有这种说法。

三十夜,敬过菩萨,吃过团圆饭之后,男主人就张罗着打囤子了。先把里里外外再打扫一遍,然后才能在干净的地上打囤子。农家三十夜打囤子,一般认囤子印就是来年粮囤的“脚”,有多少囤子印,来年就能收多少粮食。因此,三十夜晚上,囤子打得越多,来年年景越好。

打囤子

囤子打在地上要过了初一的谢神饭后才能扫地,否则财宝和粮食就被扫地出门了。打囤子先从外面打起,然后才能打家里的客厅和房间,意为把外面四面八方的财宝和粮食往家里划。旧时没有电灯,爷爷或父亲就会为小孩扎一只纸糊的兔子灯,兔子肚里点着一支拜拜烛(小蜡烛),借着这朦胧的烛光,父亲提着蒲包,领着小孩开始打囤子,把囤包往地上一顿就是一个圆圆的囤子印,从出脚路口、外面晒场上打起,慢慢往家门口打。男主人一边打,一边念念有词:“囤子打得密,收的粮食(念作‘饭’)没处折(折:存放)!”农家在打囤子时,还很富有创意。男主人认真地用囤包在门前晒场上打成各式各样的农具样式,有时打上耕田的犁,有时打上墁田的耙,意思是说要想来年粮食满囤就要勤于耕作。有时还打成元宝的图案,朴实的农民渴望有饭吃有钱花。这时,万家烛光闪闪,鞭炮声声,不知多少人家都打着灯笼,借着朦胧的烛光打着囤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十夜晚上敬菩萨,是从“接灶”开始,“接灶”是将二十四夜送上天的灶君老爷接回。“女不祭灶,男不拜月”,男主人将新“请”的灶君老爷神像贴在灶旁小神龛里,两边贴上小对联“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书“司命府”。然后点上香烛,叩拜一番就算是接灶礼毕。

接下来敬土地老爷。土地老爷掌管一村平安事宜,一般自然村都建有一座土地庙,不过土地庙很小,最大也就一人高,大多一米左右,最简陋的仅用几块砖搭成一个小龛形状。里墙上贴一张土地老爷及土地奶奶像,或小型泥塑、瓷塑土地像。敬土地自然是到本村土地庙,不管远近,不能到邻村土地庙去敬的。男主人双手端一只木盘,木盘里装了鱼肉供菜,鱼肉均为未煮熟的半生菜,鲢鱼尾上裹了红纸,插着柏枝,猪肉扎着稻草。到了土地庙前,上供焚香磕拜,燃放一小挂鞭炮。祭拜结束后,将供菜收入木盘带回。新世纪之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农家致富后出资重修土地庙,新建土地庙规模有所扩大,且盖上了琉璃瓦,每到三十夜晚上,庙前排满了大斗香。

敬家堂各路神仙菩萨,是三十夜也是全年最重要的敬祀仪式。此时灯火通明,圣柜上五供摆列,红烛高烧,香烟缭绕。讲究人家除八仙桌上供菜外,还要在圣柜上供鲜花水果。鲜花插在花瓶或帽筒中,水果在果盘中码成宝塔状。此外,还有各式点心小碟供奉,如花生糖、芝麻糖、云片糕、麻元等。观音像前还需敬奉一杯净水。年前上街请回来的各种神像纸马,两边向中间对折,插上黄元纸内衬,依次排列在圣柜上。供桌前靠近大门口摆放一只铜盆或陶盆,先在里面点燃一叠黄元纸,再在上面点燃几根柏树枝,全家老小按年龄辈分,依次向神像跪拜。跪拜结束后,男主人将圣柜上神像纸马取下,放进柏枝火盆中“升天”。同时在屋外空场上点放“天地炮”。

撤去供菜,进入三十夜最高潮活动,合家吃团圆饭,按长幼排座次,盛饭时如有家人因特殊情况未能回家过年,则也要为其盛一碗饭,搁一双筷子虚席以待,以示合家团圆。桌上各式菜肴大盘小碟毕陈。菜品有讲究,荤菜中有鲢鱼,寓“年年有余”,有猪肠,寓好日长久,有猪血,以示来年有“血财”,保六畜兴旺;素菜中得有青菜,称作“长庚菜”,黄豆芽称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吃芋头以“遇”好人等。

宴中喝高粱酒、陈元酒、糯米陈酒,要让小孩先喝,依次到最长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之酒。”全家人在欢娱、祥和的气氛中就餐。不过,桌上的鲢鱼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正月十三上灯才能吃,因为要“年年有余”。

落籍如皋的冒姓或保姓蒙古族、满族人,仍按民族传统风俗,三十夜吃扁食,类同北方人吃饺子。

团圆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煮“陈年饭”,即多煮若干米饭,剩余下来留作新年吃“陈饭”,饭锅巴一定要铲成整块的,称作“饭根”。专门盛满一盆饭,中间插上苍翠的柏树枝,树枝上缀以铜钱和染红的白果、花生等,饭上嵌着红枣、黑枣、板栗、桂圆等,称为“陈饭盆”。盆放在圣柜上,象征“摇钱树、聚宝盆”。海安西北部人家“陈饭盆”中除柏树枝外,还要插“陈饭旗”。“陈饭旗”用芦柴秆糊上红绿彩纸,高近一米,由上而下依次粘贴各种小型剪纸;下端横扎一柴秆,上挂红纸剪成的双鱼。农家主妇在量米煮“陈饭”时,虔诚祷告:“人一升,猪一升—”里下河地区煮陈饭,用米较多,少则六升六合,多则六斗六升,因地处水乡,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此地方言六与捞同音,六即捞住了。

家人另用一盆燃烧木柴,通宵达旦,名为“旺火盆”,也称“陈火盆”,陈饭、陈火,意在祈愿家庭兴旺发达,粮草年年有余。

守岁。三十夜守岁,所谓“爷守岁爷长命,娘守岁娘长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长辈持压岁盘分给儿孙,盘内装茶食、糖果、连壳花生等,并有内装钱币的红纸包,叫压岁钱。有童谣:“守岁家家尽不眠,小儿辞岁到堂前。红绳挽就双全结,一串青钱压岁钱。”母亲将新衣、新帽、新袜放在儿女枕边,以便他们明天新朝穿新衣。

旧时,贫苦人家过年如过关,所欠债务须在三十夜还清,实在无法偿还的要出去躲债。故三十夜天黑之后,就有一些债主雇人打着灯笼讨债。直至深夜,交过子时,躲债的才敢回家露面。这一习俗,今已绝迹。

子时交岁,千家万户鞭炮齐鸣,焰火飞天,响彻云霄,以辞旧迎新。

【注释】

[1]杨典:《女史》,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5年,第2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