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的获取往往是就业成功的关键一步,不能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就意味着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实证调查研究证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尤其体现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具体而言,这种结构性矛盾体现在:①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②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26]与市场经济的流动性相比,高校的专业设置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此外,市场经济永远朝向着经济的高地流动,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流动的单向性,而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可能只是单方面地在某一个方向进行。这是一种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人才结构失衡可以用这样一个现象进行阐释,每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都会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而相对应的每年大学生都存在着“就业难”的窘境。结构上来讲,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似乎更多的需要农民工,而不是大学生。越是知识、文化、素质高的群体就越不容易找到工作,这是一种结构上的难题。如何解决这样的错位与失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开拓就业资源,努力创设更加优良的就业信息平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在校内外建立稳定的就业服务工作队伍或者兼职就业指导专家、就业信息员队伍,建立就业服务工作人员档案库,形成稳定的就业服务人员网络。[27]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充分开展与就业相关的各种活动。比如可以利用自己的校友资源,开展“校友论坛”、“职场面对面”、“模拟招聘大赛”以及“创业大赛”等活动。请成功的校友回校作报告,谈谈他们对工作、人生和学习的体会,用他们自己形成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对大学生产生启示作用和示范影响。通过畅通的网络渠道,链接社会就业网站,让学生多渠道地认知各行各业,并借助社会的职业指导资源与在校生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实习,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提前了解社会,与社会建立联系,融入社会。社会参与,合作共进,能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针对性强,是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发展途径。[28]
第二,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发展”。[29]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提前实习,感受用人单位的工作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外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提前具备就业素质,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实习是双方相互认识和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留下学生成为正式员工,学生也可以申请并通过一定的笔试、面试正式进入用人单位。当然,双方均具有否决权。
第三,组织校园招聘会,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和机会。校园招聘会的优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强。校园招聘会一般是校方根据本校当年毕业学生的人数、层次、专业来确定本次招聘会的性质、范围和规模,然后向相关单位发出邀请,在规定的时间、地点组织相关行业的单位及有相关岗位需求的单位入场招聘,便于单位和学生及时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和岗位。校园招聘的职位大多针对应届毕业生,一般以基层工作岗位为主,这就有效避免了毕业生参加社会招聘中遭遇的要求工作经验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应聘环境。二是用人单位较为可靠,一般不会出现虚假招聘现象。参加高校校园招聘会的用人单位一般是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出面主动联系的,要求提供工商执照、税务证明。这些单位一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提供的招聘信息较为可靠。另外,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很多有实力的用人单位,都认可了到有关高校举办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在保证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使高校毕业生应聘时心理放松,不用考虑上当受骗的问题。三是招聘和应聘的成本较低。从招聘单位来看,一般的人才市场大部分都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花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大,其规模和信息都很大,但这也给招聘单位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如招聘单位会收到很多与企业需求不符的应聘简历,浪费了筛选的时间。而参加专场的高校校园招聘会便可以避免此类情况发生,不仅降低了招聘成本,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招聘的效率。从学生方面来说,校园招聘免去了四处奔波的苦楚,也省去了路费、入场费、电话费等,降低了应聘成本。
总之,规避大学生就业风险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很多,但是宗旨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自我实现的满意度。不难发现,合理地规避大学生的就业风险,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也只有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注释】
[1]王诚:《竞争策略与风险管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页。
[2]郑云恒:“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载《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期。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傅进军、钱波副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大学生就业力促进与职业发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5]社会资本的概念主要来自布厄迪尔(Bourdieu)、科尔曼(Coleman)、普特南(Putnam)、福山(Fukuyama)、林南(Lin),本书采用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
[6]Janes S.Coleman,“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1988),pp.95~120.
[7]詹姆斯·科尔曼著,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8]李金生:“农村‘怕子成龙’现象分析”,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9]庄玮:“社会资本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风险研究”,载《湖南大学》2009年第5期。
[10]张红主编:《社会学专业综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11]参见http://www.mycos.com.cn.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10月28日。
[12]Gary 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www.xing528.com)
[13]路小红:“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实例”,载《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14]王爱丽主编:《中国道路与社会发展——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10·哈尔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
[15]沈百福、王红:“我国普通高校学费分析”,载《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第4期。
[16]金利娟:“对教育投资风险的评价与思考”,载《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17][法]布尔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201页。
[18][美]丹尼尔·科顿姆著,仇蓓玲、卫鑫译:《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教育文摘报》,2010年7月7日。
[20]张亚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社会危害及其规避”,载《价值工程》2011年第33期。
[21]胡献忠:“互联网与青年:影响政局的工具变量——由突尼斯、埃及‘街头革命’引发的思考”,载《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6期。
[22]参见: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2/27/90/9_1.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10月30日。
[23]王丽娟:《中国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5页。
[24]张亚强:“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的社会危害及其规避”,载《价值工程》2011年第30期。
[25]苗天慧:“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研究”,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26]马于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
[27]王丽娟:《中国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护》,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28]李琦:“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载《高教论坛》2010年第6期。
[29]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