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风险-大学生就业求职法律指导

大学生就业风险-大学生就业求职法律指导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就业风险往往是由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大学生就业风险-大学生就业求职法律指导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9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招”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招”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构成就业风险,但1993年我国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自主择业”的新构想,赋予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以新的含义,从此毕业生就业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承担自主择业的风险。高校毕业生人数从1999年扩招后的145万增加到2012年的680万,期间经历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在每年毕业求职的高峰期,总能在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中看到大量的关于毕业生就业风险的报道,比如毕业生求职“被骗”、“中介陷阱”、“合同风险”、“试用期风险”、“失业”、“诚信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就业风险问题,实际上竞争与风险是一对孪生子,市场上有竞争就有风险。[1]大学生就业风险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民生问题,既涉及毕业生个人价值的认同,又涉及社会稳定问题。

随着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主渠道作用。市场经济是多变的,经济主体的预期也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因此风险在市场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个行为总是可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它可能是纯粹风险,也可能是投机风险,抑或是静态风险与动态风险中的一类。我国实行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分配体制赋予了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中自由决策、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是这也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对决策实行的结果负责。

然而,由于中国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发育、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表现得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作为经济主体,在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大学生就业风险往往是由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就业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失业、人身或财产损失、合法权益受损、就业歧视、实际收入低于预期的可能性。

根据上述对风险的定义和分类,就业风险也有着自己的含义和特征。

(一)什么是就业风险

大学毕业生就业风险因素是由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构成的。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影响至今都没有消去,这就是经济生活中不确定因素的体现,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不可能事先预知本国经济到底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就业的时候这样的影响就体现得更为明显了。

就业风险无疑是风险的一种,通过上文对风险的阐释可以了解到就业风险也是具有不特定性的,本书采用风险的构成要素说,认为大学的就业风险也是由风险的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

1.就业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就业风险事故发生的机会,或者是增加就业损失严重程度的潜在条件。按照风险因素的一般划分方式,就业风险因素也可以分为三种:实质性就业风险因素、道德性就业风险因素和心理性就业风险因素。

(1)实质性就业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增加就业损失发生机会,或增加就业损失发生概率、扩大损失严重程度的客观条件。如1993年我国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使得国家对就业的政策发生转变以及“十二五”规划提出对经济结构转型要求,直接影响了就业风险和经济形势,属于实质性就业风险要素。

(2)道德性就业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关乎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素质和修养,该因素往往是因为个人或者团体的诚信缺失和恶意行为导致,从而促使就业风险事故的发生或者扩大风险事故损失的程度,这样的风险因素一般属于主观因素。

(3)心理性就业风险因素,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心理性风险因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的大学生从大一步入校门之日起,在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的三重影响之下就开始面临着求职就业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求职就业的心理困扰也一直贯穿于四年的学习过程之中。随着政策的倾向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劣,大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求职成功率也是每况愈下,他们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

大学生就业求职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负高傲心理、自卑怯懦心理、依赖等待心理、焦虑迷茫心理、从众盲目心理和求闲功利心理。[2]如部分大学生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是本专业的高级知识人才,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都有着很强的竞争优势,以至于在求职中好高骛远、孤芳自赏,无法正确定位自己,不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位,这就是自负高傲心理的表现;另外一部分大学生呈现的是相反的状态,过分贬低自身的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自卑心态,在招聘时紧张无话、畏首畏尾,这就是自卑怯懦心理的表现;更有一部分学生依赖父母亲友“托关系、找门路”为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或者看到就业形势严峻,就以“考研”等为借口,逃避等待,甚至有的学生在家待业多年,父母不安排或安排的工作不称心如意,就不打算就业,他们对就业消极等待,也就是一般认为的“啃老族”,这就是依赖等待心理的表现。其他的如焦虑迷茫心理、从众盲目心理和求闲功利心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因素。总的来讲,可以从认知、情绪和社会三个层面去归纳这些心理问题:①认知心理问题:自我认知不准确(自负和自卑心理);②情绪心理问题:悲观不满和焦虑心理;③社会心理问题:从众和攀比心理。[3]

2.就业风险事故,是指可能引起就业损失的偶然事件,是造成就业风险损失的直接原因,也是风险因素所诱发的直接结果。(www.xing528.com)

3.就业风险结果,可以分为就业收获、就业损失以及就业无损失三种情况。就业收获是指达到了自己预想的目标,获得了就业。就业损失是指因为就业失败而带来的财产损失、所得损失、费用损失和机会成本的浪费。就业无损失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求职的过程中既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处于一种和就业前一样的状态。

4.就业风险因素、就业风险事故、就业风险结果之间的关系。就业风险是由就业风险因素、就业风险事故、就业风险结果构成的统一体。就业风险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引发就业风险事故,就业风险事故的发生产生就业风险结果,而产生的就业风险结果中的就业损失又标志着风险事故的大小,反映了风险因素的隐患和危害。

一旦风险因素引起风险事故,大学毕业生就要承受一定的风险结果,如遭受失业、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等。每个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方向,乃至毕业后选择行业、职业等方面都充满了风险。就业风险有大有小,失业的风险程度最高,其风险概率呈增长趋势;教育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发生概率最高;还有一些小的风险频频出现,但给毕业生带来的损失微不足道。

根据风险的定义可以把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定义为:由于就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高校毕业生个人预期的不完善性,致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可能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包括就业中钱财物的损失、时间的耗费、就业机会的错失,还包括因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等。

(二)就业风险的特征

1.就业风险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就像是自然界的灾害发生一样,就业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悲观的来讲,我们不能决定风险是否存在,只能学会去适应风险、控制风险和利用风险。

2.就业风险的发展性。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政策导向下,不同的时代发展中就业风险都是不一样的,人们总是在改变就业风险的同时又创造着就业风险。如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社会要有越来越多的能够掌握高端科技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科技的盛行同样使得工厂越来越向机械自动化的生产方向发展,这又缩减了很多的就业岗位。风险总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变化而改变着,此消彼长。

3.就业风险的双重性。有风险就有收获,风险有时候就等于机遇。就业风险的双重性就是指由风险所引发的结果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获。就业风险的双重性告诉我们,对待风险不应只是消极地对待其损失的一面,还应将风险当作是一种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控制风险,尽量使自己从风险中获益。

4.总体就业风险的可测性。大学就业风险总体上是可以预测的,因为我国目前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政府的宏观调度依然很大,基本上各行各业都要遵循国家制定的总体政策规划。因此,整体的就业风险也是与此相关的。通过分析大量的就业信息数据,不难发现就业风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例如,根据2012年6月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的就业形势,也能够明晰我国总体的就业风险。根据报告,2011届比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总体失业率下降0.6个百分点(分别为9.8%和10.4%),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失业率下降较为明显。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2.5%),最低的是法学(86.8%);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生化与药品大类(92.5%),最低的是艺术设计传媒大类(83.2%)。生物科学与工程成为2011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14.9%),高职高专失业率最高的为应用韩语(18.6%)。

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成为大学生最满意的工作单位。2011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60%);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43%)。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57%);在“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等)”的就业满意度最低(36%)。

201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为近3年最高,高达9.2%。同时,部分专业因为就业率和薪资低而被“警告”。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等;2012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