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是196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斯克里芬在开发课程研究中提出的。布鲁姆将其引入教学领域,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学方案或计划以及教学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来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通常,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被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注重对被评对象进行分等鉴定。实际上,形成性评价是教师依据实际课堂学业目标,有计划地应用多种策略或工具,收集并利用学生学习进展的证据,反馈并调整“教”与“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其学习、生长的过程。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注重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它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地反思,并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分析学生是否理解,能否应用,是否积极参与,影响其参与和学习效果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根据诊断信息调整教学方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第一,形成性评价与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统一体。形成性评价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紧扣教学目标,使之与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性评价不仅仅在课堂上出现,也会在课前、课中、课后这条主线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评价不再是一个符号性的东西,教师不能只在教学之尾来个象征性的评价,要根据教学实情,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思维、学习效果、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适切的评价,以帮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积极有效地探索。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用鼓励的话语,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策略收集学情并给予学生评价,同时根据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以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二,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助推器。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曾指出,“形成性评价必须不带有任何要评成绩的联想,这样学习者才不至于害怕,而是把形成性评价看作对学习的一种帮助”。这并不是说形成性评价不能用分数或等级来评定学生,而是说分数和等级不是形成性评价的最主要目的。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展证据,促进全体学生多维发展,因此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而非评判学生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关注的不是教师如何传授信息,而是学生如何接收、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所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反思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帮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得愉悦,并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下一个学习环节中去,最终获得最佳学习效果。(www.xing528.com)
第三,形成性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许多优秀的骨干教师都十分重视形成性评价,他们十分清楚,在基于形成性评价理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学科性质、教育价值和学生学习规律,要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并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活动,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研究、应对课堂中学生的各种学习表现,并将此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和优化教学方式的重要依据。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提供目标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应学而教、适时点评——调整教学、优化教学——反思学习、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形成性评价过程。因此,形成性评价的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适切评价来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教学反思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学习评价,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与感悟,并借助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信息来自我调整,优化教学。在推进核心素养落地的今天,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助推力。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形成性评价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有时候形成性评价会与具体学习活动相结合,有时候会隐含在一些活动之中。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具有互动性、直接性、发展性、创生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切实关注教学中的每个关键环节,适时地采用适当的评价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思考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形成性评价也是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优化教学的一个依据。[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