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成果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决定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状况决定着农村金融活动的范围、规模和质量。在农村经济领域内,货币发行量不能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信用手段控制和调节农村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从而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正常发展。

农业金融制度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成果

农村金融发展决定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状况决定着农村金融活动的范围、规模和质量。作为农村货币资金运用信用关系总和的农村金融,贯通于农村再生产的全部过程,对农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一)农村经济决定农业与农村金融

一是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与形式,决定农村金融的性质与形式,决定了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分配关系与交换关系的性质。这种分配关系,是通过信贷收支表现出的社会资金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这种交换关系,是伴随着货币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关系。以中国为例,在中国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由于建立和完善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得到发展,农村中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信用种类等随之变化,并出现了以新的经济联合体等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活动。

二是农村经济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水平,决定农村金融活动的范围与规模。长期以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低,农村金融活动的范围也受到限制。

三是农村经济的供求状况,决定农村金融业务的内容与发展速度。农村经济的供求状况可以通过发挥交换媒介的货币量反映出来。农村储蓄增长及增长幅度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同时农村储蓄是否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一致,积累、消费与储蓄是否保持合理比例,对农村信贷资金来源和运用都会发生重要影响。

(二)农业金融在农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是农村金融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在农村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资料的分配与交换主要是通过货币资金形式进行的。农村金融作为专门从事农村货币资金的再分配、充当农村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的信用中介,通过再分配闲置货币资金而实现对生产资料分配,同时也通过动员闲置货币资金而影响消费资料分配。农村金融活动都与流通中货币相联系,货币流通与商品物资流通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交换环节。以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金融活动,虽然处于农村再生产过程的分配和交换环节,但是,农村中的信用活动和货币流通并不局限于这两个环节,它一极服务于生产,一极服务于消费,把生产与消费环节联结起来。储蓄资金作为农村居民的代用货币收入,与消费环节紧密相关;各项货币收支,更是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贯通于农村金融活动,体现于农村再生产的全过程。

二是农村金融是农村资金的总枢纽。农村企业、单位的资金和货币活动都与农村金融活动密不可分。组织农村闲置货币资金和贷款收回,代表着社会货币资金集中于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和存款提取,代表着农村金融机构的货币资金分配。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无偿拨款和通过信用方式对农业的有偿支援,也都是通过农村金融机构支付和贷放而完成的。

由于农村金融的上述地位,决定了它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筹集和分配农村资金,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资金的暂时闲置和资金的暂时短缺同时存在,需要农村金融运用信用手段组织和分配资金。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把零星分散的小额货币集中起来;把进入分配以后的补偿基金、积累基金,进入消费前的货币收入等闲置基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把短期待用资金的稳定余额,积聚成可供长期使用的资金,分配到农村生产、流通部门。为使这些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农村金融部门必须根据农村经济特点,确定资金分配的重点。如支持农村落后地区发展,改变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制约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季节性和长期性投放,因为农村生产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相交织,要求资金投入与自然规律相适应;促进农村区域化、专业化发展,可利用地区优势发展生产,支持利用本地劳动力开发本地区资源优势的产业,支持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2.组织和调节农村货币流通,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货币稳定。为此农村金融机构要组织和调节好农村货币流通:

一是控制农村货币流通总量,以保证与流通中的商品总量相适应。在农村经济领域内,货币发行量不能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量。如果农村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流通领域内商品供应所需求的货币量,必然导致农村中商品价格上涨。反之,如果对农村经济领域中投放的货币过少,必然使农村货币流通量大大低于经济发展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通过信用手段控制和调节农村货币供应量,使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保持基本平衡,从而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正常发展。

二是调节农村货币流通结构,以保证与商品流通结构相适应。农村货币流通中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存款货币中的定期存款活期存款,企业单位存款与居民个人存款,在购买商品的投向上均有不同。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对货币流通结构和商品流通结构进行调节,使货币流通结构与商品流通结构相互协调。

三是调节地区货币分布,保证地区之间商品正常流通。不同地区经济条件不同,所能提供的商品量也不同。因此合理分配货币及其货币资金,为地区间商品正常流通提供了必要前提。

3.农业金融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分配与使用信贷资金,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银行组织的信贷资金作为生产要素的黏合剂,通过贷款的投向、投量分配各项生产资源,体现对农村经济的限制与支持。农村金融可以对农村经济活动发挥调控作用。从生产方面看,通过资金分配,合理安排农业贷款比例,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节农业布局,有选择地进行开发性投资,调节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调节农业生产条件。从分配方面看,通过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与回笼,调节补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从交换方面看,由于农村既有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也存在农村内部的农工商品交换,所以农业金融组织机构可以调节城乡物资交流以及农村商品流通规模、流向、品种和渠道。从消费方面看,通过银行信用方式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需要,可以为远期消费者办理储蓄,也能为现实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提供不同方式借贷,从而调节消费期限结构。

4.农业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管理农村资金,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农村资金运用情况,直接反映着农村经济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业务活动,能在管理农村资金、提高其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作用。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活动,可以掌握农村企业经营信息、调节农村企业与农户的经济活动,并通过帮助其改善经营管理等工作,促其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