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上述的战略目标,政府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要实行三方面的转变。
(一)由向工业和城市过度倾斜转到重视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
过去,为了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点必然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现在,工业已有较强大的基础,而农业和农村还很落后,不利于保证社会的有效供给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应该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加大力度。真正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点上:第一点是在基本建设投资的分配上体现出对农业的重视。农村改革以前,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大体上都占基建总投资的10%~11%,改革以后显著下降。一方面是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实际投资大幅度下降。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不改变这种状况,就难以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落后的局面。这里说的转变,并不要求对农业的投资要多于对工业的投资,而是要保证农业改善生产条件,实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真正做到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第二点表现是从要农业为工业做贡献转到让农业和农村创造的价值留在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较宽松的环境。这种转变的基本点是:不要通过国家计划低价收购这种剪刀差的形式以及通过信用社、银行存款转到城市的办法把农业和农村的劳动成果流到工业和城市中去,使农村有较多的资金发展生产和逐步改变农村面貌。这是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的转变。
(二)由重视向农业要产品转到重视增加农民收入
我们重视向农业要产品,如粮、棉、油、丝、烟、糖、肉、蛋、奶、菜等,其中的主要产品都确定必须完成的生产、收购指标,要各级领导作保证,并实行许多行政的、硬性的措施,把它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后来也逐渐提出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对于如何保证增加农民收入,如何达到进入小康所要求的人均纯收入指标,则没有什么有力的措施。在要农产品和使农民增收两者之间,明显地表现出一手硬、一手软。要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改变农业与农村的落后状态,必须转到通过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增加和取得农产品。这种转变的主要点是,放开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通过市场买卖取得农产品;根据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广开就业门路,帮助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考核农村工作的主要指标。没有这种转变,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的目标就很难实施。(www.xing528.com)
(三)由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转向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转移
过去,在农村中长期执行劳力归田的政策。农村改革后有了改变,允许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进入非农产业。但是还有许多人害怕农业劳动力转移会影响农业,影响社会秩序,产生社会问题,把农业劳动力转移看成是不得已和无可奈何的事情,采取消极的政策。从社会历史的进程来看,农业劳动力向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的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阻挡这种趋势,会造成不安和动乱;采取消极的态度,也会陷入被动。唯一正确的办法,是适应历史的潮流,制定妥善的政策,加以帮助和引导。
这不仅满足农民改变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要求,也能使农民增收,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转变的主要点是:制定有利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发展劳动力市场;改革妨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
农村改革前一段主要在农村内部进行,随着农村内部问题的逐步解决,改革的重点便转移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接合部、城乡关系的接合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和整个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没有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在农村的构成部分的转变,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战略就很难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就难以有新的发展,难以走上现代化道路。这反过来又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