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体存在形式: 虚拟主体的探讨

主体存在形式: 虚拟主体的探讨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由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空间主导的多感觉时期,并在自我指涉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形成“虚拟世界”。其次,虚拟世界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作为现实活动的全新样式,呈现出互动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再次,虚拟世界的主体状态呈现复杂化特征,并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网络沉迷、身心分离、自我丧失等异化特征。

主体存在形式: 虚拟主体的探讨

后现代社会发展论的重要特征便是在对现代性文化内在趋向的直接延续中,在媒介化、信息化、视觉图像化的现代转向,在由实转虚的历史进程中观照主体的现代境遇。

首先,“虚拟世界”在全新的“电结构”社会中不断生成。当前,人类社会进入由高速发展的网络文化空间主导的多感觉时期,并在自我指涉的过程中不断衍生形成“虚拟世界”。借助现代技术,社会生活经历了农耕文明的自然状态,工业时代机械速率,信息社会的人机互动的三重变奏,人类发展的时空维度亦实现了由实到虚的根本转变。不同于依托物质实体的自然时空,虚拟时空彻底打破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空间的地理局限性,在非线性和非物理性的世界中以数字编码超越了时空限度,使实践活动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虚拟时空的显著特点就在于,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的束缚,时空的随机流动性大大增强,“甚至连传送‘地点’都开始有了实现的可能”[37]。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使人的感觉媒介不断得以延伸[38],个体活动不受时空场域影响,以身体为活动中介,于在场和缺场的渗透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处处皆中心又处处无中心”的虚拟世界。

其次,虚拟世界的主体的实践活动,作为现实活动的全新样式,呈现出互动性、虚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与传统媒介形式不同的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虚拟主体之间的信息互动。在虚拟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所拥有的越发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联结降低,如此一来,现代意义上的“我思”主体不复存在。在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虚拟世界的互动之中,主体的实践行为并非波德里亚所理解的“现实的消失”,而恰恰是现实展开的全新样式,主体在与现代信息和传媒技术的对话互动之中,逐渐形成了观察世界的新的视角,并在一种互构关系的“虚拟实践”活动中呈现出互动性、虚拟性和多元性。在这种开放的虚拟互动空间之中,虚拟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平等性和主动性大为提升,在一种多维叙事的互动空间之中建构自身。在信息空间之中,虚拟商场、虚拟战争、虚拟交往等网络样态的存在使得关于“我”为“何物,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问题被建制在一种全新的虚拟境遇之中,使得在纸质印刷阶段的理性自律主体成为在电子传播时代转变为“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39]的主体,并使得这种“没有性别、种族之差,也没有其他的问题的建构,脱离了生物的、社会文化的决定因素而自由飘荡”[40]的现代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种多元文化景观之下的无实体交流的混乱之中。(www.xing528.com)

再次,虚拟世界的主体状态呈现复杂化特征,并在网络空间中出现网络沉迷、身心分离、自我丧失等异化特征。在波德里亚看来,不仅信息内爆了,并且媒介与社会,进而连同一切真实、起源、理性、历史等都一并内爆了,图像吞噬一切、内爆一切,使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资讯愈来愈多,意义愈来愈少,主体终被淹没,并最终吞噬人自身。其一,所谓网络沉迷指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以寻求快乐为初衷,将现实与虚拟相混同,将主体和客体相颠倒,从而将大量时间精力投注于网络空间,并导致轻度“强迫性沉迷异常”(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状态的情况。其二,所谓身心分离指的是精神最终脱离肉身的危险。麦克卢汉认为作为“人的延伸”的现代媒介“从生理上讲,人在正常使用技术(或称之为经过多种延伸的身体)的情况下,总是不断地受到技术的修改;反过来,人又不断寻找新的方式去修改自己的技术”,而“延伸”的物理阻碍首先来自人的肉身存在。于是,虚拟空间呈现出了某种知识权力结构崇拜的倾向,虚拟世界的机器存在相较于身体的优越性,使得身体在其中成为某种信息传播障碍[41]的存在。其三,所谓自我的丧失指的是在“信息密集社会”(message dense society)中,虚拟空间的入侵并进而打破了主体生活场域和文化情境的连续性,在日益爆炸的信息流中,主体一方面产生了“注意力匮乏性紊乱”(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症状,另一方面在程序设计的重复性和创造性匮乏之中难以自拔的情况,这将导致主体的认同危机和主体的萎靡沉沦,并使主体最终丧失自我。这是一个自我把握不住中心,一个自我与自我相分裂,并使得主体陷入支离破碎之中的全新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