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把人的需要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之上,区分了人与动物的需要根本不同,彰显出人的主体意识,他强调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决定了人的生产活动,人的需要形成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满足需要的追求构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重视人的需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就是他们的本性。”[6]这指出人的需要是人固有的特性,因为人是自然的存在,人通过肉体、感觉与自然保持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人所固有的,是人为了维持自然的存在所必要的,人的这种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前提,也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此,马克思说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肉体需要满足的物质资料。但是动物也有需要,人与动物都有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两者的区别何在呢?在马克思看来,人基于自己的需要才与他物发生关系,认为这种关系都是为我的需要而存在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关系,而动物的需要完全出于本能,因而不是真正的关系。马克思有一段论述:“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而存在的。”[7]人的需要是社会性需要,人的需要促使人必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密切的社会关系,其中最核心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这就意味着人的需要是在人的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这也说明人的需要不仅是在生产活动中完成,而且他们的活动还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方面,人的需要可以转化为人改造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人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状况又受到外部对象的制约。人的需要的实现固然无法脱离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更能反映出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特点,当人的需要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时,满足少数人的需要的社会关系呈现出狭隘的性质,当人的需要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时,满足多数人的需要的社会关系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出人的本质。(www.xing528.com)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人类的需要在扩展、升级,生产活动跨出国界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分工、消费和分配。而这种生产又反过来推动人的需要不断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满足需要的活动又引起新的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由于人的社会性需要的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深度融合,呈现出人的需要的世界性的图景。人的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但首先是物质需要,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文明进步、历史前进的基础,只有人的纯粹的物质需求都充分解决时候,人才能够真正被解放。满足世界人民的物质需求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动因。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努力寻求自己的发展机遇,通过建立各种经济组织和经济合作机构增强与他国的经济联系,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战前经济落后的国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有一些国家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的标准过渡。在物质需要的引领下,人类还有政治、文化、安全、生态、健康等多方面的需要,这些领域的需要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更加重要,政治平等、文化多样、社会安全、生态良好、生命健康是各国人民共同向往的理想世界,以经济交往为主线,必然形成各国在这些方面的深入交流与密切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随着科技创新引导民众需求升级,使得生产必将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整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的重塑,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国家间的经济依赖将更强。未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定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地球人的大联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