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朝文臣张英化解邻居争端,创造宽敞街巷

清朝文臣张英化解邻居争端,创造宽敞街巷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有一位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人叫张英。有一天,他接到母亲自老家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家里正准备扩建宅院,却因为地皮的问题而与邻居叶家产生了矛盾。两家相持不下又水火不容,母亲的信中隐约要求张英用官威来压服叶家。张英看完信以后,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写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样一来,张家和叶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

清朝文臣张英化解邻居争端,创造宽敞街巷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度量,我们很难容忍别人对自己利益的损伤。如果我们处理不当的话,就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损失,轻者失去朋友,重者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

人无法改变这个世界,因而只有去适应它。

人与自身所处的世界在既依赖又对立中相互共存着。考卜莱斯顿在《当代哲学》中这样说道:“人是一个决心实现他的许多可能性之存在,不是一个孤立的自我,而是一个必然与其他事物世界和人们世界相互关系的存在。”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可改变、没有选择自由的是所处的生存环境,同时因为我们无法也无力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改变环境。而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改变的唯有自己的处境,一种人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改变生存方式为的是适应客观存在,即生存环境。

适应,是为了达到在存在中寻找到一个安全、宁静、祥和、淡然且自己的愿望容易实现的位置的目的,因而这种适应不是妥协、媚俗、委屈自己、退让求全,也不是无原则、无气节的行为。

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选择有许多,其中最好的莫过于让自己进入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而达到宁静淡泊的境界则须彻悟人生真谛,须有来自人生波折的契机。欲达超然致远之境,则“做人要脱欲,不可存一矫俗之心;应时要随时,不可超一趋时之念”。

做到了脱俗、随时之人不会长吁短叹地怨天尤人,不会想入非非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不会将大好的光阴消耗在这无尽无穷的犹豫、动摇、迁徙、调动、抱怨与颓废之中,他们总是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随缘顺事,一如创立了禅宗五宗之一的临济宗的义玄禅师所云“随处可以做主人”的思想。

一户人家里来了一位远房的客人,父亲让儿子上街去购买酒菜,准备宴请客人。可是,儿子出门后很久了都没有回来,父亲等得不耐烦了,就自己到街上去看个究竟。父亲快到街上便桥的时候,发现儿子在街头上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僵持着站在那里。父亲上前询问说:“让你出来买东西,你怎么买了酒菜还不马上回家呢?”

儿子回答说:“你来得正好,我要从桥这边过去,这个人坚持不让我过去,那现在我也不让他过来,所以我们两个人就在这里对上了,看看究竟谁让谁。”

父亲听了马上上前声援儿子:“好样的,儿子。这样吧,你先把酒菜拿回去给客人,让老爸来跟他对一对,看究竟谁让谁!”

看客们对这父子俩的行为都只能是一笑了之了,还能说什么呢?(www.xing528.com)

在社会上,我们无论说话也好办事也好,有许多时候是不能随我们心愿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变通,学会适应。就像故事中的父子一样,往往只为了争一口气,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却非要大费周章,坚持己见,互不让步,结果让小事变成大事,甚至搞得两败俱伤,你说这是何苦呢?

人生在世,如果不能忍受一点儿闲气,或者不肯给人行一点儿方便,在矛盾突显的时候让人一步,那么结果往往会使自己到处碰壁。我们常说“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能做到这样的话,也算是有点儿忍耐性了。

如果一个人平常能够在语言上让人一句,或者在事情上留有余地,他也许会收获更多。所以,我们说“独木桥上,让对面的人先过”,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其实这是在给自己的未来让路,这也是一种交际的智慧。

清朝有一位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人叫张英

有一天,他接到母亲自老家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家里正准备扩建宅院,却因为地皮的问题而与邻居叶家产生了矛盾。两家相持不下又水火不容,母亲的信中隐约要求张英用官威来压服叶家。

张英看完信以后,在给母亲的回信中写了这样的一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英的母亲收到信以后,也明白了张英的意思,于是主动把将要扩建的院墙退后了三尺。而叶家人知道这个情况后,在愧疚之余,也立即把正想修建的院墙退后了三尺。这样一来,张家和叶家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

这件事一时之间被传为佳话,这也就是我们到现在一直津津乐道的“六尺巷”的故事。

对于那些久历人世的人们来说,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好像比较容易,但是对一些初涉世事的青年人来说似乎就有点儿难了。由于他们对好多东西都可以说茫然无知,而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所处的位置又各不相同,所以,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参考。今天我们不妨就按照这个适应与忍让的原则,遇事或者遇人都尽量做到推己及人,多换角度去思考,一定会有不错的结果,也能让你受到更多人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