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事求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人学原则!

实事求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人学原则!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建设的相关论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以现实的人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切地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域中,实事求是已成为人的发展和民生建设所蕴含的根本人学原则。再次,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出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

实事求是:促进人的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人学原则!

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我们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的征程,必须认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经验。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建设的相关论述,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以现实的人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切地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切身的实际需求,着力解决群众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域中,实事求是已成为人的发展和民生建设所蕴含的根本人学原则。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2]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已经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成就正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际民情出发经过艰苦努力取得的。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三步走的发展历程:翻身解放——实现了人民有尊严生活;实现温饱——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础而实质性的改善;全面小康——意味着大多数人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和起点上。取得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基本方法论,无疑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从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这一步的发展,就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其原因在于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整体的繁荣会遮蔽部分弱势人群体的生存状况,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着弱势人群体的发展问题。

在小康阶段,虽然绝对的贫困被实质性地消灭了,但相对的弱势人群体的存在却是一个客观事实,这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弱势人群体的特点是社会地位低、劳动技能差,因而在就业、报酬方面都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而且他们占比较大,形成了简单劳动力相对过剩因而导致劳动报酬水平普遍偏低的现象,弱势人的发展处于较低级水平,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需要完善。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关注一线职工、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完善制度,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弱势人的发展问题给出的力重千钧的明确表达,而且是从实际出发,指出了具体的实现途径。(www.xing528.com)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4]从实际问题出发,着力解决弱势人群体的发展问题,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民生理念的核心内容。美好生活的理念可以对象化为人民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即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任何感觉和理论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是老百姓对现实生活的实际感受,这种亲身感受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建立在现实物质生活基础上的,任何虚假的成分都是不长久的。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具有这些感受呢?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民生建设实际出发给出了改善民生的目标、路径和举措。首先,必须让人民群众真正劳有所获,而不是画饼充饥。因此必须先把“蛋糕”做大,否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无从谈起。把“蛋糕”做大就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摒弃那些空洞的清谈。其次,不仅要将“蛋糕”做大,还要想办法将“蛋糕”分好。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5]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在人人参与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生活资料的应然状态。然而,在现实中分“蛋糕”的难度并不比做“蛋糕”的难度来得更小,历史也揭示了这一点。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蛋糕”也做到了空前巨大,但因为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人民成了被剥夺的对象,何来幸福感可言?“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在这里,民生理念的目标定位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要共同富裕,就要加快弱势人群体的发展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享理念并进一步指出具体路径。为使这一路径更具有现实性,共享理念又分解为四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二是全面共享;三是共建共享;四是渐进共享。我们要立足国情、整体把握,将共享理念融会贯通,针对性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在财富首次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以此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老百姓摆脱失落感增强幸福感的根本途径。再次,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出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民生是老百姓生存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7]。因此,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就要从解决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问题入手。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适度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措施,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出保障就业的措施,筑牢民生之本;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出台各种企业高管薪资管理办法等措施以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当然,所有改善民生的措施都要遵循适度原则,做到张弛有度,既要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适当调整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不能挫伤复杂劳动者的积极性,必须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发展,把握好这个平衡点才能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促进相对弱势人群体发展的方法论,其活的灵魂即为实事求是,就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围绕民生建设的总目标,进而以目标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提出和完善各种具体措施,为总体改善民生做好每一步具体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