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社会知觉与心理效应 - 组织行为学

分析社会知觉与心理效应 - 组织行为学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自我知觉、精神自我知觉和社会自我知觉。物质自我知觉,即对自己的身体存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容貌、体态、健康状况、外表等外部特征的关注与追求。社会自我知觉,即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以及与此相应的名誉的认知,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意识。

分析社会知觉与心理效应 - 组织行为学

情景导入

危机就是商机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速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置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

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地救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大惑不解。然后他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时候,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失火压根儿与他毫无关系。

大火烧了数十日之后就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的杭州,大半个城已是墙倒房塌一片狼藉。不几日朝廷颁旨:重建杭州城。凡经营销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于是杭州城内一时大兴士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骤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建材,获利巨丰,其数额远远大于被火灾焚毁的财产。

在不同的情景中,个体感知到的东西会有很大不同,因为感知的不同,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和反应。危机也是商机,挑战也是机遇,裴姓富商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基础知识

一、社会知觉含义

社会知觉就是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及其关系的认识。社会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人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并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要进行交往和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则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认知而建立正确的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被知觉者各种外在的和内在的特征的了解,形成对被知觉对象的完整印象

完整的知觉行为,是由知觉者、被知觉者和情景因素构成的。

知觉者:就是知觉行为的主体。知觉者对信息刺激的反映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形成不同知觉特征。对一个知觉者来说,影响和决定其知觉的因素有三方向:—是知觉者的神经系统的状态,二是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状态,三是知觉者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

被知觉者是知觉的对象,是知觉者知觉行为所指的总和。人们的知觉与被知觉的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在被知觉的领域内,有些对象容易为人们所注意,而有些对象则相反,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情景因素指的是人的知觉行为发生时的—切背景因素的总和。由于人的知觉的发生场景是千差万别的,因而影响知觉进行的情景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

二、社会知觉类型

社会知觉类型主要有对他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等。

(一)他人知觉

他人知觉是指通过感官获取他人外部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来判断他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情感、观点等。对他人知觉的最主要目的是形成对他人的完整的正确的印象,从而能自如地与他人进行交往。

对他人的知觉依赖于多种因素,如知觉对象的容貌、穿戴、言谈举止等外部特征和行为特征,知觉者的经验、态度、价值观等主观状态以及情境因素等。

(二)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实际行为为知觉对象,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显行为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活动动机和意向的认知过程。这种感知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在起作用。知觉者的动机和价值观会投射到知觉过程中,被知觉者和情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际知觉。同时,由于人际知觉是相互感知的过程,被知觉者也是有知觉能力的人,能察觉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来修饰自己的行为和反应,这些都增加了正确知觉的难度。

(三)角色知觉

角色知觉是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人们在社会中都充当着某些角色,角色是指与某一特殊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每一个角色都代表着一套有关行为的社会标准,这些标准规定了个体在扮演和承担这一特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如某人是她父母的女儿,又是她女儿的母亲,是她丈夫的妻子。角色是社会客观赋予的,是社会对个人职能的划分,并提出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完整的角色知觉包括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评价四个环节。角色期待是指对个体所承担的角色的希望,即对角色承担者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期待。角色认知是指个人所认识到的实现角色期待所必需的活动和行为的组合,包括个人对角色扮演的认知和个人对他人角色扮演的认知两个方面。角色行为指的是—个人在角色认知基础上所实际表现出的行为。角色行为是否与角色期待相符合或一致,不仅取决于个体对角色期待的认知状态,而且也取决于个体的个性特征。角色评价是指对人们角色扮演的评论和估价,包括个人对他人角包扮演的评价,以及个人对自身角色扮演的评价两个方面。角色知觉是角色实现的重要因素。

▶资料链接

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10种不同又互相关联的角色,这10种角色可以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利。管理者扮演的3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管理者的信息角色是指管理者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能够得到足够的信息。管理者的信息角色包括: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则负责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是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四)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以自己为知觉对象,对自己的心里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或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知过程。自我知觉的结果是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体自我角色认知和角色扮演的基本条件。

自我知觉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自我知觉、精神自我知觉和社会自我知觉。物质自我知觉,即对自己的身体存在的自觉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容貌、体态、健康状况、外表等外部特征的关注与追求。精神自我知觉,即对自己的智力、思想、道德与个性等内在品质的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才能、思想道德水平和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社会自我知觉,即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自我的社会价值,以及与此相应的名誉的认知,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意识。

三、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主观的、主动的复杂过程。在这—过程中,人对客观对象的知觉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常常造成知觉与客观现实的不—致,从而产生知觉偏差。社会心理学将这些知觉偏差称为社会知觉效应。了解这些知觉效应,对于我们防止知觉效应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知觉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在:

(一)感知防御

感知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在火车站附近居住的人们自身产生感知防御,对轰隆隆的火车声可以做到听而不闻。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哈罗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也称之为以点带面效应。这是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如一好百好、爱屋及乌。这种效应往往在对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的知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而且一种消极否定的品质比积极肯定的品质更能影响印象的形成,甚至能影响到印象形成的全局。例如,虽然—个人有很多优点,但是只要他品质恶劣,我们就不会对他有好印象。这又被称为“黑票作用”。

▶即时案例

春秋时期卫国第28代国君卫灵公很宠爱弥子瑕。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yue月,削足之刑)。”弥子瑕母病,有人连夜告诉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驶君主车辆出去。卫灵公听说后认为她很贤德,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又有—天,弥子瑕和卫灵公游千果园,吃桃子时,觉得味道甘美,就把自己吃剩的半个桃子给卫灵公吃。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等到弥子瑕色衰失宠时,得罪了君王,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韩非子:故弥子瑕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资料来源:《韩非子“说难”》)

(三)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初次交往过程中,最先进入知觉者大脑中的信息对形成知觉印象产生最大影响的现象。第一印象对我们认识他人并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有着强烈的影响。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内容相同排列次序不同的6种性格特征表示甲和乙两个人的性格,让同一群被试者凭其主观感觉评定对两个人的印象。甲乙两个人的6种性格特征的排列顺序如下所示。

结果发现,被试者多对甲形成了正面的印象,而对乙形成了负面的印象。

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在看待别人时,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的眼光,连续观察感知反复甄别,防止对他人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结论,并且要给自己的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即时案例(www.xing528.com)

在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段故事;当鲁肃把才华横溢的凤雏庞统举荐给孙权时,孙权见他形容古怪,长相不好,于是心中不悦,想他必是混饭吃的,誓不用之。就这样把一个人才让给了刘备

(四)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总印象产生了最大的影响。近因效应的产生,是与人的记忆特征有关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的记忆呈现着就近的特征.即对最近或最后得到的信息记忆最为清楚。近因效应通常与两个因素有关:—是旧有的印象的深刻程度,二是最近或最新信息的强度。

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起作用的条件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近因效应在熟悉的人之间更有可能起作用,而首因效应则在陌生的人之间更容易发生。

(五)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定型效应也称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与年龄群体、宗教群体、种族和民族群体以及男性或女性群体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教育水平、职业背景和经济层次的人群有关。定型效应形成的根据可能来自于教科书、大量的媒介物,或者是过去的经验。定型效应的积极意义在于简化现实而使人们对复杂对象的知觉变得简单化,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简化功能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认知极易发生偏差,定型效应不能准确地描述个体或事物。如年轻人总是认为老年人墨守成规;老年人总是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可靠;大多数人觉得会计师善于精打细算。

(六)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知觉迁移现象,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认知时将自己的想法与爱好转移到认知对象身上的“推己及人”的现象。是一种主观性的投射。

投射效应的发生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人们在对与自己年龄、职业、社会背景、经历、社会地位等相同或类似的对象的认知过程中容易产生投射效应;另一种情形是,当人们自身具有某些为人厌恶的品质或特性时,他在感知他人的过程中就会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是具有这些特质或个性的。投射效应的产生或出现,与个体的经验或内心感受的扩张有关。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个人的经验和知觉对内心感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仅会以自己的经验认知和评价他人,而且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常常会将自己其时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

▶资料链接

印象形成的信息加工模式

人际关系是吸引还是排斥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有关。印象是指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等到全面了解他人的全部特征后才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是根据他人有限或片断的信息,加工整理形成对他人的初步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印象形成有两种信息加工模式:平均模式和累加模式。心理学家诺丁曼·安德森通过实验证明: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使用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1.平均模式

平均模式是指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以感受到的有关他人特征的全部信息相加的平均值为基础的。例如,你与小李第一交往得到的印象是真诚、聪明,第二次得到的印象是朴素、安静。由于人的心理品质在交往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可以被赋予不同的分值,我们赋予真诚、聪明各3分,朴素、安静各1分,则我们对小李的总体印象分别是:

第一次:(3+3)/2=3;第二次:(3+3+1+1)/4=2。

如果我们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印象换一下.则你对小李的印象就会发生变化:

第一次:(1+1)/2=1;第二次:(1+1+3+3)/4=2。

这说明信息来源先后顺序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这可以解释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而且,如果中性肯定的信息出现在满意肯定的信息之后,我们对他人的综合评价反而会下降。因为我们有不自觉的很高的期待,所以就会有失望。

2.累加模式

累加模式是指我们对他人的印象是以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特征的全部信息相加的和为基础的。对于小李的印象得分变成:

第一次:(3t+3)=6;第二次:(3+3+1+1)=8。

反过来的情况是:

第一次:(1+1)=2;第二次:(1+1+3+3)=8。

这说明只要感受到他人好的品质,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就会越来越好。这可以解释晕轮效应和黑票作用。

四、感知与行为管理

感知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人员自身存在差异,管理对象(员工)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1.管理人员的仪表、特征举止得体,会使员工觉得他是一个有朝气、办事干练、喜欢新事物、希望尝试新的构想、有创新精神的人。通过员工的这种感知,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

2.对员工良好的第一印象、“光环效应”等,会促进组织、群体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相互信任和尊重。

3.克服管理人员自身感知上的局限,尽可能全面、综合地分析和看待事物。既要听取各方向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又要有针对地避免个人的某些错误倾向。

4.管理过程中对员工的管理应持认真、积极、慎重的态度,尤其是在员工的面试聘用、绩效考核工作评价等方面。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2.社会知觉有什么类型?请列举实际例子说明。

3.社会知觉容易造成哪些偏差?如何克服社会知觉偏差,请举列子说明。

案例分析

沙子与珍珠

有一个自以为全才的年轻人,毕业以后屡屡碰壁,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对社会感到非常的失望。他感到没有伯乐来赏识他这匹“千里马”。

痛苦绝望之际,有一天,他来到大海边,打算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正当他要自杀的时候,正好有一位老人走过,看见了他并救了他。老人问他为什么要走上绝路,他说自己得不到社会与别人的承认,没人欣赏并重用他……

老人从沙滩上拾起了一粒沙子,并随意的一扔,然后对年轻人说:“帮我把那粒沙子拾起来吧。”“那根本不可能!”年轻人理直气壮地说。

老人从口袋里拿出一颗珍珠,也是很随意的一扔,并对年轻人说:“帮我把那珍珠拾起来吧!”年轻人弯下腰把珍珠拾起来了。

老人说:“你要知道,你现在并不是一颗珍珠,所以不能苛求别人立即承认你。如果想让别人立即承认你,你就必须想办法将自己变成为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思考:

案例中体现出哪几种社会知觉?给你怎样的启示?

心得与体会

完成本任务内容你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