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真观壁画是安平村附近区域、沂源县乃至鲁中地区当地民众历史活动的产物,因此壁画对于历史民众的生活、生产和思想的反映就是历史价值的主要内容。当时民众由于对某些神仙、人物或者宗教的崇拜,需要将他们的情感寄托在栖真观中的雕塑、壁画之上,通过壁画的形象能够为民众提供思想外显的载体。玉皇殿中二十八星宿壁画的绘制,反映山东地区的民众在社会生活、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遭遇过频繁的灾害。面对破坏力强大的灾害,人类感到无能为力,为了解决自身的温饱,提高农业的收成,意欲通过祭拜二十八星宿来达到目的。
历史上,山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水灾、旱灾,由此带来的虫灾等次生灾害也频繁出现。从表9-1晚清时期山东地区1847~1910年灾荒统计表反映出,在64年中,山东地区遭灾50个州县或5000个村庄以上的达42个年份,遭灾100个州县或10000个村庄以上者达24个年份。灾害的类型包括水灾、旱灾、大风、沙尘、冰雹、害虫、盐碱等,这些灾害对于农作物种植、农业收成以及农民的生活都会带来直接或间接地持续伤害。此处二十八星宿壁画的内容描绘了能够保佑农业丰收的主题,响应了穷苦大众对于农业丰收的渴望,也验证了沂源周边地区传统农业社会中灾害对于人们生活的严重影响,呈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灾害的无力抵抗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企求。
表9-1 晚清时期山东灾荒统计表(1847~1910年)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1840~1911),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33~735、720~722页。原资料据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灾荒表编制。
栖真观壁画证实历史主要是由文字、图像记录下来的部分。毕竟,由于时代制约、作者局限、记录不足或文献亡佚等主客观原因,当时史籍和文献中记述的人类历史十分有限,而且多是语焉不详,甚至还真假难辨。壁画是真实的人类遗存,因而也是确凿的历史资料,既可真切地反映人类历史,亦可确凿地证实人类历史。将文献资料与壁画内容结合起来研究历史,可以证实许多文献中的记载历史。玉皇殿东山墙上部、北墙西次间的壁画可以断定为双层地仗,因此可以断定,玉皇殿壁画在历次修葺过程中,部分壁画重新叠加了一层皮纸、白灰地仗,才有了现在两层壁画地仗重叠的结构。同时,这两层地仗重叠现象的存在极有可能与明嘉靖元年(1522年)、大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872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玉皇殿建筑的修缮活动有关。这些修缮活动在重修的碑刻中都有详细记载,现在通过对壁画地仗层的研究可以获取更加确切的信息。碑刻中记载玉皇殿建筑的修缮过程以及画工、塑匠参与修缮过程的活动既为建筑修缮的历史提供了确切的历史资料,也为壁画的重新绘制提供了确切的直接证据。
文化遗产反映历史,同时也是补全历史记述的缺失;文化遗产证实历史,同时也是纠正历史认识的错误。现存史籍或文献对栖真观古建筑及其周围地区历史的记述既难以全面和详尽,又多有缺失和错误。栖真观玉皇殿壁画则可以通过真实、具体的存在和客观、形象的记录补全历史记述的缺失和纠正历史认识的错误。关于直接记录古建筑群历史的文献,目前只有至今留存在附近的几座石质碑刻、摩崖石刻,历史纸质文献中的记录也不多见,因此研究此古建筑的历史变迁可依据的文字记录极其珍贵。壁画中皮纸地仗及双重画面的出现,证明了最外层壁画在绘制过程中对于内层壁画内容的非认可,但是又没有将内层壁画完全破坏后重新制作新的壁画,只是以掩盖的形式来遮挡了原有画面,表达出对于原画面内容的相对宽容心理。这些保护原有画面内容的行动,在栖真观中的碑刻不见记载,也在附近村民的口传历史和文献记载中不曾有半点痕迹,因此对于历史的补全是壁画载体多重存在的有利证据。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的体现。栖真观壁画可谓人类历史无言的记录、凝固的承载,以其具体的展现向人们传述历史的发展。栖真观壁画传承历史的作用,更胜于历史教科书。栖真观壁画是静态的,其传承历史的价值更多地有赖于今人的感受和体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