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对主题的选择也常常要采取“不即不离”的态度,一方面,艺术家选择主题必须“即”,就是需要“置身其中”,才会有丰富的想法创作、审美体验;另一方面,艺术家选择主题又需要“离”,就是需要“置身事外”,才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产生炽烈的情感共鸣。如果距离太近,太“即”,就容易成为自身意志活动的直接传达,功利压倒美感;如果距离太远,太“离”,又会因缺乏真实,让审美主体难以形成审美关系。“不即不离”乃是解决主题选择的最好办法。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在沂源县内,栖真观壁画是独有保留的规模完整、题材明确的主题性道教壁画。二十八星宿原是天空中的星辰,随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二十八星宿的含义日渐丰富,不局限在天文学中。最迟在唐代,每一颗星辰均有了人物对应,且与动物及五行学说相呼应,由此完成了由星辰到神仙的形象转变。所以栖真观壁画的主题是与整个道观的主题相符合,与道教传说有关、与天象有关。“离”的一方面是栖真观二十八星宿壁画通过所绘图像来引导民众向善,教化百姓,民众相信每月每日都有星宿值日,人们的所作所为皆在星宿眼内,当作坏事时会遭到报应,行善事时会受到吉星的赐福,他们仿佛掌握着民众的命运,星宿仙官对民众来说高高在上又虚无缥缈;“即”的一方面是栖真观作为连接“天上”与“地下”的窗口,必然要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平日里栖真观香火旺盛受信男信女祭拜,历朝历代的工匠绘制这个壁画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使其变得“世俗化”,与世人人物神态形象相似,比如他们大多被塑造成传统戏曲中人物的扮相,每个星君所对应的动物大多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家畜等,这些都使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神仙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人们最朴实的美好愿望。这样既体现了栖真观的遗世独立,又与民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主题“不即不离”的原则。不但能寄托民众心中的美好愿望,还有利于社会稳定一方安宁,再加上栖真观所在的沂源地区多山多谷交通不便,文化流通速度相对较慢,民众价值观的形成便有着一定的稳定性与传承性,星宿值日的说法一经形成便会代代相传。(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