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并不了解自然界的变化,于是人们把日月、星辰、雷电、风雨等想象成带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这样也就产生了对神灵的信仰崇拜。渐渐地,原始信仰由星辰崇拜发展为二十八宿崇拜,此时民众对二十八宿的认识比较浅薄,但这种意识却一直存在,影响着日常的生产生活。古人最早应用二十八星宿是为了观测星空,后来将星宿文化引入神仙队伍中,带有更多的现实意义。《礼记》《淮南子》《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出现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周礼》中也提到了“二十八星”,但是关于二十八宿体系的起源及形成说法不一,据文献考证表明,二十八宿形成于战国中期。
古人为便于观测天象,将空中的星辰人为划分成不同的星辰群团,称其为 “星官”。每个星官所对应的星辰数量并不相同,少则一个,多则数十个。在诸多星官中有三十一个在观测活动中地位非凡,古人将其合称为“三垣二十八宿”(图7-2)。由北斗七星的勺柄摇光所对的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可以得到以下的排列方式: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这种对星宿的分类方式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图7-2 “三垣二十八宿”示意图(引自竺可桢《二十八宿的起源》)
二十八宿的创立与日月、季节关系较为密切。从文献记载来看,绘制天文图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书·天文志》云“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盒之上就已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星宿图像。
二十八星宿文化第一次大的飞跃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道教兴盛,统治阶级把道教老子当作祖先,道教不断神化,神仙系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初,二十八星宿的名字就变成了三个字的组合。这样二十八星宿由原来比较抽象的天体概念,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带有属性倾向的动物形象,但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相差甚远。
随着天文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日益紧密,古人又将二十八星宿与二十八种具体的动物结合,使得每个星宿均有一个动物对应。再将中国的日月、五行学说与之结合,这样每个星宿均可以用三个字表示,先是星宿名称,再是星宿属性,最后是所对应的动物。由此便得到了二十八个类似人名的词语,依次为:
东方青龙七宿: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玄武七宿: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貐;
西方白虎七宿: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朱雀七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www.xing528.com)
唐代梁令瓒所绘的《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应是有关二十八星宿作品的早期代表,在这幅作品中描绘了部分作者认为的星宿形象。画家将民间传说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对星宿形象进行了丰富的想象创造,最终用高超的人物画法描绘出二十八星宿的人物形象。
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发现,日月星辰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于是开始有意识观察这种现象,最终认识到二十八宿其实就是与节气变化有关的星座。宇宙天体不断运转,星宿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随着对日月星辰深入观察,二十八宿信仰崇拜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
除此之外,在民间传说中也有将具体人名与二十八星宿相联系的状况,如辅佐东汉光武帝打下江山的轮台二十八将就被认为是二十八星宿转世,这样二十八星宿又有了世俗的人间姓名。唐代画家梁令瓒将天文知识与道家思想融合,绘制了《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在明代许仲琳所作的《封神演义》中也出现了另一种关于二十八星宿的解释,小说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归国封神》中提到了二十八宿的名讳:
角木蛟柏讳林;斗木獬杨讳信;心月狐苏讳元;张月鹿薛讳定(内有八人封在水、火二部管事,俱万仙阵亡)……
在《西游记》中,二十八宿被叙述为天将,其中第六十七回讲道:
孙悟空被黄眉童儿的金铙困住,二十八星宿奉玉皇大帝旨意全部出动……亢金龙道:“大圣啊,且休焦躁,观此宝定是个如意之物,断然也能变化。你在那里面,于那合缝之处,用手摸着,等我使角尖儿拱进来……
这些文学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百姓的喜爱,使得中国古代神话与天文知识逐渐走向融合。
二十八星宿的说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长久的演变过程,二十八星宿从星辰到人物,再到与动物形象相结合,最后再被道教学说吸收借鉴。在这个过程中,二十八星宿的概念也渐渐地为民众所接受,唐代以后出现了较多的相关文学艺术作品,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壁画、雕塑、文学等方面均有较大的艺术成就,山西的永乐宫二十八星宿壁画及玉皇庙的二十八星宿雕塑可看作其中的佼佼者。
单论二十八星宿的图像演变,各地的二十八星宿图像均可看作晋代许真人所著《玉匣记》中二十八星宿图像的发展演变。《玉匣记》是一本古代的风水占卜之书,在古代民众间影响颇大。各代对《玉匣记》多有注释及补充,书中的星宿图像也处在一个变化之中,但无论怎样变化,大致的动物与人物对应的形式基本固定不变,像栖真观,再如山西的永乐宫壁画,还有其他各地的星宿壁画,大多是动物与人物相结合并逐渐形成定式。各地的人文环境及历史因素不一,画工的文化素养也有较大差异,反应在壁画上也就产生了各地不同的艺术风格,形成不同类型、含义的星宿文化。
栖真观二十八星宿壁画正是这种星宿文化的实体化。画工将星宿人物绘于墙壁之上,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星宿概念通过人物图像清楚地表达出来,便于民众理解,使宗教学说更易于被下层民众所接受,潜移默化地对民众产生影响。这正是壁画表达宗教思想的高明之处,其直观性、可接受性等特性是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不可比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