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文中提到关于墓葬地点:“问令龟之于老咸阳县废扶原……奉迁神座于原之秦川乡大毛里”,可知此墓应该位于老咸阳县、废扶原、秦川乡、大毛里,但这四个名称史籍均未见。
其中“老咸阳县”,应该不是官方标准名称,而是指以前某个时期咸阳县所管辖的范围,民间所使用的地名往往并不符合官方的规范,有一定的滞后性,或许还会用音调近似的字来替换,甚至简写。隋唐以来“咸阳”的治所和范围有过多次改变,文献中可查的至少有五次:第一次为隋开皇九年将泾阳改为咸阳;并且紧接着就有第二次改变,即开皇十一年将咸阳城迁址秦杜邮城,此事见于《长安志》:“后魏太和二十年徙咸阳郡于泾水北,今泾阳县是也。隋开皇初,(咸阳)郡废。九年(589),改泾阳为咸阳,十一年(591),徙故咸阳城西三里,属雍州,即秦之杜邮也。”[21]《咸阳县志》云:“武安君白起墓,贾志言县东十里,坐落任家堡正东一里杜邮亭,武安君自裁,葬此,而祠亦在焉。”[22]据张沛《古咸阳城考》[23]研究,杜邮应在今咸阳任家咀东二三里的河滩中,笔者赞同此说法;第三次变更为隋大业三年取消咸阳县,又并入泾阳,但城址并未改变,据《元和郡县图志》:“大业三年(607)废入泾阳县[24],城本杜邮也。”[25]第四次为唐初武德元年又重新划分辖区并且设置咸阳县,治所在鲍桥。第五次为武德二年县城迁至白起堡,后来又迁至便桥西北。从此至《长安志》完成的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咸阳城址应该再无大的迁移。此事据《长安志》:“唐武德元年(618)复析泾阳、始平,置咸阳县,属京兆郡,寄治鲍桥。二年(619)徙白起堡[26],六年(623)又徙便桥西北,即今县也。”[27]《长安志》又有:“隋故县城在县东二十二里[28],渭水北,即秦之杜邮,其城周八里。唐故县城在渭河北杜邮馆西,城崇一丈五尺。(阮按此武德三年已前城也。)”[29]由此看武德二年所迁至的“白起堡”可能在杜邮馆西,武德六年“徙便桥西北”可能并未有较远的迁徙,只是将县城向东边扩张,并包括了隋咸阳城旧址,“便桥西北”应该还是在秦杜邮之地。成书于贞观十六年(642)的《括地志》载:“今咸阳县,古之杜邮,白起死处。”[30]成书于开元廿四年(736)的《史记索隐》载:“杜邮,今在咸阳城中。”[31]都说明秦杜邮应该在唐代咸阳城中。元李好文编《长安志图》中《奉元州县之图》咸阳城在杜邮西南。综合这些考虑,可能自唐武德二年以后城址的改变更多的表现于增减而非迁移。
墓志载:“以宝历二年甲午十一月甲子廿七日庚寅奉迁神座”,说明此墓为宝历二年(826)所建立。墓志所说“老咸阳县”可能是因为隋到唐初以来咸阳县域和城址多次变迁所致。(www.xing528.com)
墓志中提到“秦川乡”,与此类似的有《咸阳碑刻》中录《唐空寂师墓志铭》,出土于乾县,其中提到:“以开元廿七年八月廿四日葬于奉天县秦川下原。”[32]但唐代不同地区有同样名称的地名或者乡名也很常见,甚至同一地区都会有不同的地方用同样的名称[33],所以这两块墓志所提到的“秦川”可能也并非同一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