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石狮是怎样进入唐陵石刻规制的问题,就不得不先从立于东汉以及南朝陵寝前的天禄、辟邪和麒麟这类神兽说起。前文提到“月氏国遣使献扶拔”,“扶拔”亦称桃拔、符拔,但早已灭绝,加之当年所贡活物又豢养在深宫之中,见者极少,故在后代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天禄这类神兽即为扶拔,如朱楔就认为:“天禄、辟邪总名桃拔,一名符拔,来自西域。至于天禄、辟邪之别,各说不一……今姑参照各说,假定独角曰麟,双角曰天禄,无角曰辟邪。”[6]而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神兽的原型就是狮子,如李毓芳就认为:“天禄和辟邪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时代,它们是以虎为模特雕刻的,东汉以后这两种神兽就兼有了虎、狮二者的特点,并且狮的成分越来越多。”[7]蔡鸿生则明确指出,这类石兽口伸长舌的特点就是印度风格狮子“吐赤白舌”的反映[8]。孟康在注《汉书》时说:“桃拔一名符拔,似鹿,长尾,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或为辟邪。”[9]既然是鹿就应长蹄子,而这类神兽却全部雕的是爪子,故认为刘毓芳、蔡鸿生所论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总之这类神兽石刻出现即被安置于宫门之外,以壮观瞻。如《后汉书》卷七十八《张让传》载:“明年(中平三年、186),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宫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10]也列于陵墓之前,以为守护。例如现河南省内就保存有东汉时期宗资墓前所立的天禄、辟邪石刻[11]。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南朝陵寝前这类石刻发展到极致,不但造型硕大、雕刻精美,而且规定帝陵前安置有角的天禄、麒麟,人臣墓前只能安置无角的辟邪,使这类石刻上升到礼制规定的层面。反观同时期北朝陵墓前的石刻,倒是没有南朝石刻的玄幻,而是很务实的直接采用了狮子的形象安置于陵墓前,如在河南省洛阳市上寨村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静陵前就出土过一只石刻蹲狮,这件石狮为目前帝陵前发现石狮的第一例[12]。所以说,不论是天禄、辟邪这类神兽,还是狮子这类现实中活生生的动物,人们都赋予它们攘除灾难、永安百禄的希望,把它们对置于墓前,都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到了唐代狮子出现在帝陵石刻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时唐帝国进一步强化狮子所代表的皇权地位,石狮只能出现在帝陵和“号墓为陵”这类皇族陵寝中。推测其缘由,可能是因为狮子、犀牛和鸵鸟皆为外国朝贡,都具有显示皇帝“怀远之德”的意义,故只能出现在皇族陵寝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