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引朱振宏文对两唐书所记阿史那苏尼失的封爵有疑[23]。《旧唐书》记阿史那苏尼失“封怀德郡王”,《新唐书》记其“封怀德王”,二者是否矛盾?
要谈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到唐代的封爵。唐代实行九等爵制,分别为:亲王(史籍均作“王”,正一品)、郡王(本级包括嗣王,从一品)、国公(从一品)、郡公(正二品)、县公(从二品)、县侯(从三品)、县伯(正四品)、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24]。
唐代的王爵,有时不带“郡”或“嗣”字,是亲王、郡王,还是嗣王?较难分清。这有明确规定: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除皇太子外);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国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25]。武德初期封了许多郡王,但关系较远,如任城王李道宗为高祖从父弟,本不应封为王爵,但武德年间的封爵所封范围比较宽泛,是为特例。贞观定令,对以上均有严格规定。另外,从所封王号也可看出,一般亲王为一字王,即封号为一个字,如秦王、齐王等;郡王则一般为两个字,如淮安王、河间王、长平王等;有时嗣王也省略,只要看他不是第一代某王,又为一字王,一般为嗣王。邠王李守礼以外支为王,非皇帝之兄弟、儿子,但仍为一字王,是为承恩特例,享受亲王礼遇。另外,初唐未统一时为了拉拢某些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为了奖赏某些立有大功的大臣及强藩,还封了许多异姓王,有一字王,也有二字王。如燕王李艺(即罗艺),唐初,为了拉拢其归顺,赐其姓李,因居于燕地,封为燕王。又如汉阳王张柬之、汾阳王郭子仪、淮阳王侯希逸等,是又为特例。(www.xing528.com)
因而,此怀德郡王,为二字王,可以简称为怀德王,此必为郡王,唐人不可能搞混。这些都是常识,要注释其不同,就必须说明其是否矛盾。墓志和史籍记载并不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