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3种让你轻松通过军事职考的方法

13种让你轻松通过军事职考的方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史之乱”以前的唐代讨击使职,共检得30例,其中标明为“道”讨击使职者16例;余者14例中,有12例为诸“军”讨击使职、2例为诸“州”讨击使职。沙陀金山所任墨离军讨击使,纯因军事行动而置,故军事使职的性质十分明显。[4]可知许钦寂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因东北战事而被临时任命为龙山军讨击副使,参与征讨行动。其五都督讨击大使,各量给赐物一百匹,领本部落蕃兵,取天兵军节度。

13种让你轻松通过军事职考的方法

安史之乱”以前的唐代讨击使职,共检得30例,其中标明为“道”讨击使职者16例;余者14例中,有12例为诸“军”讨击使职、2例为诸“州”讨击使职。

所谓诸“军”讨击使职,即其前标示为“××军讨击(副、大)使”者,“安史之乱”以前的12例诸“军”讨击使职,分别为:墨离军讨击使沙陀金山、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天兴军蕃汉讨击使阿史那献、横野军讨击大使颉质略、横野前军讨击大使伽末啜出、横野后军讨击大使比言、大武军左军讨击大使夷健颉利发、大武军右军讨击大使曳勒哥、(大斗军)讨击副使哥舒翰、河源军讨击副使鲜于廉、(经略军)军前讨击副使钥高、路顺清。兹逐条略考如下:

1.沙陀金山,墨离军讨击使:沙陀金山归唐前后的情况,据《新唐书·沙陀传》略云:“龙朔初,以处月酋沙陀金山从武卫将军薛仁贵讨铁勒,授墨离军讨击使。长安二年,进为金满州都督,累封张掖郡公。金山死,子辅国嗣。”[3]

按,沙陀本西突厥别部处月种,唐太宗、高宗时征西突厥,在原处月居住地设金满、沙陀二州,诸部首领皆领都督,处月等部归唐。高宗龙朔(661—663)初,沙陀金山以处月酋长身份,随从薛仁贵西征铁勒,被任命为墨离军讨击使。长安二年(702),金山以战功进为金满州都督,后累封张掖郡公。沙陀金山所任墨离军讨击使,纯因军事行动而置,故军事使职的性质十分明显。尽管诸史不载沙陀金山当时其他职衔,但依当时诸部酋长皆领都督之通例,金山当以处月酋长的身份,兼任某羁縻州之都督,而从“累封张掖郡公”一句又知,其时金山可能还有朝廷赐封的爵位。

沙陀金山结衔方式:武职事官(某州都督)+讨击使职(墨离军讨击使)+爵位。

2.许钦寂,龙山军讨击副使:据《旧唐书·许钦寂传》:“万岁登封元年(696)为夔州都督府长史。时契丹入寇,以钦寂兼龙山军讨击副使,军次崇州,战败被擒。”[4]可知许钦寂本为夔州都督府长史,因东北战事而被临时任命为龙山军讨击副使,参与征讨行动。

按,此处所说龙山军,系因地而名,胡三省认为龙山即慕容氏之和龙山[5]。地处营州附近。贞观初年曾置龙山州,史言:“龙山,贞观二年,置州于营州东北废静蕃戍。七年,移治于三合镇。营州陷契丹,乃迁于安次县古常道城,为州治。”[6]龙山州当因地处征奚、契丹前沿,故后来改置为军镇。

许钦寂时任夔州都督府长史,夔州治今四川奉节,属山南东道。龙山军属河北道之崇州,原为饶乐都督可汗部,治所本为奚王牙帐所在地,在今辽宁、内蒙交界地带。因此,许钦寂被任命为龙山军讨击副使,到崇州对契丹展开军事行动,夔州都督府长史为其本职,龙山军讨击副使为其兼职,性质有点类似使职差遣,尽管还不能断言此处龙山军讨击副使之兼职就是使职差遣,但并非节度使府属下“幕职”,则可确定。

许钦寂结衔方式:职事官(夔州都督府长史,从五品上)+讨击使职(兼龙山军讨击副使)。

3.阿史那献,天兴军蕃汉讨击使:据诸《通鉴》,开元九年(721),张说统兵击破六胡州康待宾之叛,遣人安集党项,“讨击使阿史那献以党项翻覆,请并诛之……”[7]又《册府元龟》载,开元九年七月既平康待宾,封赏群臣,“天兴军蕃汉讨击使、特进史献与一子官,赐物二百五十匹,赏平胡之勋也”[8]《元龟》所说“史献”,即阿史那献,故知阿史那献所任讨击使,全称为“天兴军蕃汉讨击使”,任职时间为开元九年,其讨击使职名称兼有“蕃汉”字样,盖因阿史那献本为蕃将,所部军人杂有蕃、汉之故。

按,阿史那献为西突厥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孙,唐代著名蕃将。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曾任持节招慰十姓使[9]唐玄宗开元二年(714),任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擒杀西突厥首领都担,率胡禄等部落五万余帐内属,唐玄宗曾下制表彰[10]。其制书有云:“招慰十姓兼四镇经略大使、定远道行军大总管、北庭大都护、瀚海军使、节度巴西诸蕃国、左骁卫大将军,摄鸿胪卿、上柱国、兴昔可汗阿史那献……群议允集,可特进,余并如故。主者施行。”[11]结合前揭《通鉴》,可以断定:开元九年阿史那献任“天兴军蕃汉讨击使”时,必定还有其本、兼职官位,包括制书所说“左骁卫大将军,摄鸿胪卿、上柱国”,以及《通鉴》所载“特进”等。

阿史那献结衔方式:武职事官(左骁卫大将军,正三品)+文散官(特进,正三品)+讨击使职(天兴军蕃汉讨击使)+勋官(上柱国,正二品)+兼文职事官(摄鸿胪卿,从三品)。

4.颉质略,横野军讨击大使;5.伽末啜出,横野前军讨击大使;6.比言,横野后军讨击大使;7.夷健颉利发,大武军左军讨击大使;8.曳勒哥,大武军右军讨击大使。

上述五人之事迹,俱载《移蔚州横野军于代郡制》,略云:

戢兵始于威武,扼险先于要害,以制悍俗,用绥远人。九姓等顷立勋庸,先除桀骜,列在蕃服,保其疆宇。然而犷戎颇近,寇盗时侵。虽文德未宏,武备素设,汉垣通于句注,夏屋枕于燕山,是称近胡,量藉遮虏,固可节其万部,成犄角之形;屯我六师,示张皇之势。其蔚州横野军,宜移于山北古代郡。大安城南仍置汉兵三万人,以为九姓之援。拔曳固都督颉质略等,并望雄蕃绪,声振朔垂。戎略既昭,兵旅惟缉,各陈武列,分统军政。颉质略出马骑三千人,充横野军讨击大使;同罗都督毗伽末啜出马骑二千人,充横野前军讨击大使;霫都督比言出马骑二千人,充横野后军讨击大使;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出马骑一千人,充大武军左军讨击大使;仆固都督曳勒哥出马骑八百人,充大武军右军讨击大使。左萦右拂,先偏后伍,作扞云代,指清沙漠。宣威料敌,度功蒇务,咨尔庶士,称朕意焉。其五都督讨击大使,各量给赐物一百匹,领本部落蕃兵,取天兵军节度。其兵有事应须讨逐探候,量宜追集,无事并放在部落营生,并使本军存问,务使安辑。应修筑所及支运兵马粮等,所司亦与节度使商量处置。[12]

按,此次军事部署,《通鉴》系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二月,略云:

(开元六年二月)戊子,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曳固都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霫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军讨击大使,皆受天兵军节度。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各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13](www.xing528.com)

综合制书、《通鉴》可知,上述诸“军”讨击大使,所统皆“本部落蕃兵”,俱受天兵军节度调遣。一旦边境有警,天兵军可随时征调其参战;无战事,则诸“军”兵马,各归其所在部落活动。这里对上述诸“军”,还要稍加说明。

(1)天兵军:《唐会要》载其渊源流变,云:“圣历二年(699)四月置。大足元年(701)五月十八日废。长安元年(701)八月,又置。景云元年(710),又废。开元五年(717)六月二十四日,张嘉贞又置。十一年(723)三月四日,改为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14]按,天兵军始置于武周,后几经废置,到玄宗开元时发展为河东节度使下属实力最强之野战军团,据《旧唐书·地理志》,天兵军管兵30000人,战马5500匹[15]。天兵军原本驻防太原府城内,开元年间为强化对河东地区军事力量的领导,在其基础上成立“天兵军(节度)大使”(或称“天兵军大总管”),统率河东之野战军团,如张嘉贞、张说等先后出任此职。开元十一年(723)三月,废天兵军节度大使,改由大同军负责太原以北军事,称为“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开元十八年(730),河东节度使诞生,取代“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行使该地区的军事指挥权;开元二十一年(733)成立边州十节度,河东节度使因成河东最高军事主官,遂成定制[16]

(2)横野军,河东节度使下辖野战军团,《唐会要》载其渊源流变,云:“初置在飞狐,复移于新州。开元六年(718)六月二十三日,张嘉贞移于古代郡大安城南,以为九姓之援。天宝十三载(754)十二月一日,改为大德军。”[17]据前揭《旧志》,横野军在蔚州东北140里,管兵3000人,马180匹[18]。按,开元六年六月,张嘉贞将横野军移治于古代郡大安城南,以为九姓奥援。另一方面,也因该军地近北胡,胡人胡骑亦为其军队构成之重要部分,这由制书所言横野三军之讨击大使,均为蕃将可知。由制书所说“横野军”“横野前军”“横野后军”以观,其时之横野军,在建制上可能分为前、后、中三军,其中“横野军”大概相当于“横野中军”。

(3)大武军,即大同军,《唐会要》记其渊源流变,略云:“大同军置在朔方州,本大武军。调露二年(680),裴行俭改为神武军。天授二年(691),改为平狄军。大足元年(701)五月十八日,改为大武军。开元十二年(724)三月四日,改为大同军。”[19]从中可知,时大武军也分左、右两军,统兵将领分别为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左军讨击大使)、仆固都督曳勒哥(右军讨击大使),故知其时大武军中,胡人胡骑也占较大比重。

综合以上可知,《移蔚州横野军于代郡制》发布于开元六年(718),其时天兵军节度张嘉贞以“天兵军节度大使”的名义,统率河东地区所属武装力量,对突厥默啜可汗实施征讨作战。颉质略、伽末啜出、比言、夷健颉利发、曳勒哥五人均以各部都督的身份,被任命为诸军讨击使职,率麾下蕃兵参与此次军事行动。天兵军节度大使一职的性质,与后之河东节度使相当,担任上述诸讨击使职者,各有其本职职事官(如各部都督、酋长),其所任讨击使职,实为临时性使职,一俟此次军事行动结束,该职即告完结。

上述诸人结衔方式:职事官(各部都督)+讨击使职(诸军讨击大使)。

9.哥舒翰,大斗军讨击副使:据《旧唐书·哥舒翰传》略云:“哥舒翰,突骑施首领哥舒部落之裔也……初事节度使王倕,倕攻新城,使翰经略,三军无不震慴。后节度使王忠嗣补为衙将……忠嗣以为大斗军副使。尝使翰讨吐蕃于新城……迁左卫郎将。”[20]

按,《旧传》不言哥舒翰在王倕麾下所任军职,仅记其治军严酷。据樊衡所撰《河西破蕃贼露布》:“臣别差大斗军副使乌怀愿、讨击副使哥舒翰等领精骑一千应之。”[21]按,此文系天宝元年(742)十二月,樊衡为河西节度使王倕所撰上奏朝廷的报捷露布,故哥舒翰任讨击副使之时间,即为天宝元年十二月前后,据诸文义,哥舒翰所任当为大斗军讨击副使。此职级别,较诸乌怀愿所任之“大斗军副使”可能稍低,因为后来哥舒翰到王忠嗣部下任职,始为“衙将”,后任“大斗军副使”,新城之役后,哥舒翰升迁为左卫郎将(正五品上)。由此可以推测,哥舒翰在王倕麾下任职时,必定同时有低于左卫郎将(正五品上)的武职,并在天宝元年十二月前后,被任命为“大斗军讨击副使”,参与该次军事行动。

哥舒翰的结衔方式:武职事官(低于正五品)+讨击使职(大斗军讨击副使)。

10.鲜于廉,河源军讨击副使:据鲜于廉墓志铭:“拜云麾将军、布政府折冲,寻迁右领军卫将军,仍河源军讨击副使……享年六十有四,开元十一年岁次癸亥六月一日甲午朔廿日癸丑薨于京兆安定里。”[22]鲜于廉卒于开元十一年(723),享年64岁,故出生于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其任河源军讨击副使,在开元前期。

鲜于廉结衔方式:武散官(云麾将军,从三品)+武职事官(布政府折冲,正四品上、从四品下或正五品下→右领军卫将军,从三品)+讨击使职(河源军讨击副使)。

11.钥高,经略军军前讨击副使:据《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以四月二十三日夜,衔枚渡黄河,质明顿兵松漠……发兵马使内给事蓟思贤、副使内寺伯李安达、右领军卫翊府郎将李良玉、军前讨击副使大将军钥高等为先锋……”[23]又据《旧唐书·郭英杰传》:“开元二十一年,幽州长史薛楚玉遣(郭)英杰及裨将吴克勤、乌知义、罗守忠等率精骑万人及降奚之众以讨契丹……”[24]由此可知,钥高所任为范阳节度使下属某军之军前讨击副使,任职时间为开元二十一年(733)四月。

钥高结衔方式:讨击使职(军前讨击副使)+武散官(某某大将军?)。

12.路顺清,经略军军前讨击副使:据前揭樊衡文,“北郡长上折冲兼儒州都督乌承恩与供奉将军恩卢延宾、平卢军摄副使·遂城县折冲桓善珍、经略军副使·政和府果毅杨元亨、军前讨击副使果毅路顺清、清夷军子将·英乐府右果毅樊怀璧等四面云合,烟尘俱起,两翼掩进……”

据诸文意,并结合唐代东北边防军事布防等情况,可知路顺清所任“军前讨击副使”之“军”,当为范阳节度使下辖之经略军。故路顺清任职时间,在开元二十一年四月。

路顺清结衔方式:武职事官(政和府果毅)+讨击使职(经略军军前讨击副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