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幽营城西戍原因及乾陵文化

幽营城西戍原因及乾陵文化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朔方、河西、陇右及安西,早已有相当的西北、东北移民戍边了,但为什么还要吸收幽营城傍西戍呢?其原因与边防的安危变化有关。从其人数可知参与平叛的蕃将数量之巨。武则天迁都洛阳,酋长蕃将们多随驾宿卫。正是以上原因,朝廷不得不调其他地域兵力来充实朔方,生活在河朔地区的幽营城傍,尚有部落组织的社会结构与精于骑射的武力,于是成为武则天时移戍朔方的生力军了。

幽营城西戍原因及乾陵文化

朔方、河西、陇右及安西,早已有相当的西北、东北移民戍边了,但为什么还要吸收幽营城傍西戍呢?其原因与边防安危变化有关。其一,唐高宗武则天时,后突厥汗国兴起,史载: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叛,攻陷营府,默啜遣使上言:‘请还河西降户,即率部落兵马为国家讨击契丹。’制许之。……初,咸亨中,突厥诸部落来降附者,多处之丰、胜、灵、夏、朔、代等六州,谓之降户。默啜至是又索此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遂尽驱六州降户数千帐,并种子四万余硕、农器三千事以与之,默啜浸强由此也。[42]

突厥部落相继北走,造成唐朝由南(东北移民)北(突厥)二线形成的防御带损失过半,沦丧为单独的南线防御空间。

其二,西北系唐朝门户,是制衡大食、吐蕃的重中之重,边防任务吃紧,唐高宗以来西戍的百济高句丽移民,已堪其大用,难以移防他地。(www.xing528.com)

其三,朝廷中的入宿(酋长)蕃将步入衰落期,由于他们与部落长期脱离,而致与部落关系生疏。这一点,我们从同一时期的战役中可以看出。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部、奚饶乐都督府部反叛,陷河朔多地。武则天先后组织三次平叛战役。笔者据《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43]编制了参加神功元年(697)四月第三次平叛战役的蕃将名单如下:

以上人员中,除左卫潞州府果毅员外置同正阿史皎、右豹韬卫柔远府长史上果毅吐炎罗决斯、右武威卫郎将东河察使左豹韬卫高城府长上果毅阿史德(三人均系折冲府将领)外,其余全是入京宿卫的蕃将。从其人数可知参与平叛的蕃将数量之巨。贞观四年(630),唐灭东突厥,百余万人口内附,《旧唐书·突厥传上》载:“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45]此后,仍不断有其他内附部落酋长入宿长安。武则天迁都洛阳,酋长蕃将们多随驾宿卫。平契丹三役,前二次大败,最后一役在突厥、奚支持下险胜,说明了当时以蕃将为主力的唐军战斗力的衰弱。这些蕃将久在朝堂,居于都城,经过数代人后,与边地部落间的关系日趋淡薄,丧失了在部落中的号召力。正是以上原因,朝廷不得不调其他地域兵力来充实朔方,生活在河朔地区的幽营城傍,尚有部落组织的社会结构与精于骑射的武力,于是成为武则天时移戍朔方的生力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