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王朝为高祖营建献陵规模问题上,虽然太宗最后依照了虞世南等人的主张,但完全可以感觉到,太宗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十分满意,节俭是太宗所希望的,坟垅的高大也是太宗所追求的。但在堆土成陵的模式下,这二者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毫无疑问,通过这次陵寝制度的讨论,虞世南所说的“因山为陵”既能节省民力又能使陵寝显得高大并有利于防盗,为太宗变高坟大垅式坟墓为因山为陵式坟墓起到了思想上的启迪作用。
无独有偶,在安葬了太上皇的次年五月,太宗的皇后长孙氏因病去世,百官上谥号曰“文德皇后”。该为文德皇后营建怎样一座陵墓?事关重大,因为按照封建社会惯例,若无特殊情况,皇帝皇后是要合葬的,因此,为文德皇后选择陵寝其实就是为唐太宗选择陵寝。《旧唐书·文德皇后传》载,文德皇后在弥留之际,向太宗叮嘱后事说:“今死不可厚费。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见。自古圣贤,皆崇俭薄,惟无道之世,大起山陵,劳费天下,为有识者笑。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21]唐太宗按照皇后的遗言,在九嵕山的山腰开凿了一洞石窟,采取“因山而葬”的方式,把皇后临时安厝进去,定陵名曰“昭陵”,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陵墓。于是,在昭陵开凿地宫,开始了整个陵园的建设工程。
从这些记载来看,关于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陵寝制度,似乎首先由文德皇后提出,太宗不过是依照皇后的遗言为其选择了九嵕山。其实不然,我们知道,文德皇后是以不干预朝政而名垂史册的,帝王陵寝建制是国家一项重要的礼乐文化制度,文德皇后怎么会为其制定方向呢?应当说,在文德皇后病逝之前,就和唐太宗讨论过一旦过世的陵寝建设问题,而唐太宗在经历了前一年父皇陵寝制度的大讨论后,已经有“因山为陵”的想法,甚或就已决定以“因山为陵”的方式把九嵕山作为自己和皇后的陵墓,只不过皇后先逝,于先说出了她和太宗商量的归宿之地罢了。(www.xing528.com)
在贞观十年安厝文德皇后后,唐太宗亲撰碑文,由欧阳询书丹,为文德皇后立碑于昭陵北司马门外。碑文中说:“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朕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22]这里的“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就是唐太宗为唐代帝王陵寝“因山为陵”模式所定的基调。因此,在关中唐十八陵中,自昭陵以后的16座帝陵,竟有13座因山为陵,只有3座堆土成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