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超
贞观君臣上下一体,励精图治,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大唐王朝迅速从隋末丧乱的废墟上崛起,被后世誉为“贞观之治”。正因为如此,贞观君臣治国理政思想才被后世的政治家们不断总结,希望从中汲取营养,更好地治理国家。“贞观之治”成就的取得,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偃武修文、加强吏治、完善法治、惩腐倡廉等,但毫无疑问,崇尚俭约,以民为本,更是其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他们一以贯之,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国家建设的诸多方面,在帝王陵寝制度建设中同样有着深刻的反映。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建设,严格来讲,发轫于贞观九年的高祖献陵营建,初步完善于贞观十年的太宗昭陵营建(高祖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赠李虎为太祖景皇帝,陵名永康陵,追赠李昺为元皇帝,陵名兴宁陵,不计其内)。由于昭陵是贞观君臣初步完善本朝帝王陵寝制度后所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墓,有示范引领作用,因此,以它作为重点考察对象,来研究贞观君臣“俭约民本”思想在帝王陵寝制度建设中的反映是合适的。我们知道,昭陵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上,因山为陵,有陪葬墓200余座,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千米。昭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又以其陵体的高大雄伟,陪葬人物品阶之高、数量之多,陵园面积之大,被称为“世界最大皇家陵园”。但是,我们要说,昭陵之伟,在于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地质年代形成的高山赋予了陵墓文化符号;昭陵之大,在于其反映君臣舟楫相依,生死与共文化情怀所物化的200余座陪葬墓对主陵的烘托;昭陵之美,在于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小而见大的文物承载的无限内涵。若就营建工程而言,则处处体现出贞观君臣的“俭约民本”思想。下面,笔者试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探索,以之求教方家。(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