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壁画是墓葬构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墓室建筑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旦建筑与壁画脱离,就失去了墓葬所赋予的基本功能和寄托的原本意义。另外,从观赏的角度上来说,墓室壁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环境感。当我们身处原始墓室内,面对依附于原始环境的壁画时,总是能强烈地体会到其中蕴藏的生命力与美感,也可以读出绘画者的心情。而展厅的壁画大多是精选出来的,不像原始墓葬一样的完整。如长达8.9米的《狩猎出行图》和《打马毬图》因篇幅太大,揭取时被分割成了4—5块分幅展示,使它失去了通篇之美,极大地消减了壁画的展示效果。再者,现代人复原的壁画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原始壁画相媲美,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后,更显现出差别之大。
因为永泰公主墓是国内发掘唐墓中级别较高的一座,其面积之大,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在全国绝无仅有。然而,原址保存却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须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上投入很大。如不抢救性发掘保护,就会毁于一旦,那将更令人痛心疾首。面对国家当时的国际、国内状况,确保人们生活温饱和国家基本建设是头等大事。为了长期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经专家研究决定进行壁画分割揭取,采取异地保护的方法。因此,1962年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化局分别派员到永泰公主墓发掘工地,进行现场研究。(图3)
图3 壁画揭取前的研讨会
壁画揭取技术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大难题,我国没有可靠技术与范例。故在壁画揭取前,首先进行了专业照相和临摹工作。(图4)1963年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唐永泰公主墓壁画集》[8],图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图4 壁画揭取前的临摹
1963年4月7日,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在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武伯纶的陪同下亲临现场视察,并决定在4月25日以国家文物局名义在西安召开全国“揭取唐永泰公主墓壁画现场观摩会”。来自文化部以及辽宁、吉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甘肃、陕西等省的文博考古专家及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从5月18日至7月28日,会议移至永泰公主墓发掘现场。经过技术方案制定、科学理论研讨、壁画揭取试验、原始壁画揭取、壁画加固(石膏、漆皮、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木板)、长途运输、入藏保管等工作环节,共历时87天完成了唐永泰公主墓前墓室四壁和甬道券顶的原始壁画揭取与异地保护工作[9](图5、图6)
(www.xing528.com)
图5 壁画揭取前实验阶段
图6 壁画揭取工作现场
揭取的壁画全部运到原陕西省博物馆(今西安碑林博物馆)文物库房保存。为了更好保存这批壁画,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壁画移交于该馆壁画库保存,至此壁画也进入到由单一的保管、保存提升到保护、修复与研究阶段。通过对壁画产生的各种病害,认真研究、反复试验、多方合作、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并探索出了一整套的唐墓壁画的加固和保护方法。如今的壁画保存条件更为科学先进,陕西历史博物馆花费了近十年的时间,建造了一所半地下的《唐代壁画珍品馆》,墓室壁画处在一个灯光适宜、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使这批珍贵的艺术珍品有了尊严。
永泰公主墓由于外部雨水和泥土从盗洞口的流入,使壁画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壁画等于是从泥土中一点一点抠出来的,所以后来壁画受到了自然和人为的两种客观条件上的损坏。未揭取的壁画墙皮出现脱落、空鼓、划痕等,颜色出现脱落、起甲、掉色等。已揭取的壁画情况能好一些,但由于当时揭取使用的材料所限,导致壁画背板龙骨变形、石膏渗漏、画面霉变、颜色脱褪、环氧树脂与玻璃纤维难以脱离等病害。
永泰公主墓的壁画是唐人的原始真迹,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和宫廷生活的盛况,使人无可置疑地看到了唐代的历史片段,对研究我国唐代历史有了翔实的佐证。因此,永泰公主墓一经打开,人们便慕名而来,蜂拥而至,一睹大唐的地下艺术宫殿。所以,墓室被揭取的壁画不能留白。那么对于留白处如何处理,经研究对于被揭取的壁画原址,采取壁画复原。其原则是:原大复原,修旧如旧。1963年9月6日至12月6日,陕西省文管会派范文藻[10]、唐昌东[11]等人组织国内一些壁画绘制高手,历时三个月对已揭取的前墓室壁画进行了复原。1964年,又复原了甬道券顶(藻井)壁画242个图案。其他参加的人员还有罗建福、周明新、菊希平等[12]。(图7)
图7 永泰墓的壁画复原现场
对于永泰墓原始地宫的保护,是在墓道至前甬道处的地面位置建造砖木结构的保护房。上世纪90年代,完成了永泰公主墓保护房的改造。但从近20年来观察,这种保护房只是在防盗上比以前先进,而对于墓室的环境改善是弊大于利。因此永泰公主墓的原始墓葬及壁画保护还须更为先进的管理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