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韬(?—928),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耀州节度使一职,时任7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陵无一幸免,被其趁战乱之际,率领手下毁陵盗掘。给中国帝王陵带来了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私藏,流落外市,甚至损毁。后因后唐明宗不喜所做被杀。
温韬盗掘唐陵的相关记载如下:
(1)《旧五代史》:(温韬)为耀州节度,唐诸陵在境者悉发之,取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案:以下有阙文。移许州节度使,累官至检校太尉、平章事。韬素善赵岩,每依附之。庄宗入汴,岩恃韬与己素厚,遂奔许州。韬延之于第,斩首传送阙下。同光初,韬来朝,郭崇韬曰:“此劫陵贼,罪不可赦。”韬纳赂刘后,赐姓,名绍冲,遽遣还镇。明宗即位,流于德州,俄赐死。[20]
(2)《新五代史》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21]
(3)《资治通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嵯峨山,暴掠雍州诸县,唐帝诸陵发之殆遍。”[22]
(4)《考古编》:“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23](www.xing528.com)
(5)《江南余载》:“进士舒雅,尝从郑元素学。元素为雅言:温韬乱时,元素随之,多发关中陵墓。尝入昭陵,见太宗散发以玉架卫之,两厢皆置石榻,有金匣五,藏钟、王墨迹,《兰亭》亦在其中,嗣是散落人间,不知归于何所。”[24]
史载,温韬年轻时聚众为盗,占据华原。乾化元年(911),被岐王李茂贞募为“假子”,改名李彦韬,被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统耀、鼎二州。均王贞明元年(915)降于后梁。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温韬又降于后唐;后唐大臣郭崇韬以其为劫陵贼,要求庄宗将其处死,但温韬贿赂了皇后刘氏和权贵伶官,非但未被处死,反而得留旧镇。直到明宗即位之后,始被流放德州,继而赐死。关于温韬盗掘唐陵,有关学者从温韬的辖地入手认为,如果说温韬曾盗掘唐陵,那也只是部分而已,并不是全部。因为温韬的直辖区域始终未超出义胜军的范围,而义胜军只辖耀、鼎二州。此外,乾州的礼泉、奉天是李茂贞的地盘,因温韬是李之义子,故也可算在其势力范围之内。从唐陵的分布情况来看,只有蒲城的4座唐陵似乎不在温韬管辖的范围内。如果说除此之外的另外14座唐陵被温韬盗掘了的话,也不足17座。所以,《新五代史》17座唐陵被盗而惟乾陵幸免的记载是缺乏说服力的。
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寝。为此,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动乱中被盗,其中有“关中十八陵”中的12座,即献陵、端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贞陵、简陵、靖陵。又据考证,自从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墓的诏书屡著于令典,而盗掘唐陵的文字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所以说,到目前为止,“关中十八陵”中献、端、昭、定、建、元、崇、丰、章、贞、简、靖12座皇陵已被盗,而乾、庄、桥、泰、景、光6座唐陵未曾被盗。结合《资治通鉴》关于此事的记载——“唐帝诸陵发之殆遍”,即几乎挖遍了但并不是全部来看,这个结论应该说是比较科学的。至于《考古编》和《江南余载》所记,参考的都是新旧《五代史》,所以不足为据。
由于历代史书对“关中唐十八陵”被盗的记载都叙之不详,有的虽有记载却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一些具体问题至今尚未明了,还须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若仅就乾陵而言,史料结合实地勘察,结论是没有被盗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