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820—884),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史载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旱灾,而河南尤为严重。但自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急”[9],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致使“百姓流殍,无处控诉”。走投无路,百姓遂聚集于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起义。乾符四年(877)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王仙芝死,黄巢被推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901—904)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据传,黄巢也曾盗掘过乾陵,其主要依据有:
(1)《旧唐书》记载,高骈在黄巢退出长安城后写给唐僖宗的奏章中曾说到“今则园陵开毁,宗庙荆榛,远近痛伤,遐迩嗟怨”[10]。
(2)《雪航肤见》:“唐逸史载,僖宗广明二年,黄巢寇长安,发则天之墓,出其尸,贼众污之。”[11]
(3)《山西通志》:“武后陵,黄巢发之。”[12]
(4)《乾州志稿》:“黄巢沟,在乾陵西,黄巢掘陵时经由此路也。”[13]
(5)民间“姑婆显灵”的传说。据传,武则天死后,化作神灵,驻守梁山。每有盗贼掘陵,便呼风唤雨,吓退盗贼。唐朝末年,黄巢部将王潘攻克奉天,率众盗掘乾陵,当墓道快要挖开时,忽然一阵狂风暴雨袭来,士兵们立即联想起“姑婆显灵”的民间传说并信以为真,吓得四散而逃。
事实上,黄巢盗陵之说亦不可信。
(1)正史中没有记载。首先,《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研究唐代历史的最重要的典籍中都没有关于黄巢盗掘乾陵的任何直接记载。如果说黄巢曾盗掘乾陵,那么作为正史的两《唐书》和《资治通鉴》是绝不可能遗漏这么重大的政治事件的。其次,黄巢退出关中后,当时的天下行营兵马都监杨复光在写给唐僖宗的告捷书中,曾列数黄巢种种罪恶,但其中并没有提起盗陵之事。再者,如果黄巢当时真的盗了乾陵,那唐僖宗在镇压了起义军后,必定要下令予以修复,可事实上,僖宗只下了一道《修奉太庙制》,并没有颁发修复陵寝的诏书。最后,高骈的奏章是他在丢失兵权内心愤愤不平的情况下命门客顾云代笔所写的,其时他们都在淮南,对关中之事并不十分了解。又据《旧唐书·高骈传》载,僖宗后令郑畋复诏高骈,指责他“指陈过当”[14]。故高骈之言,恐有失实之处。(www.xing528.com)
(2)黄巢盗陵于理不通。翻阅史书,查检关于黄巢的有关章节会发现,粮食一直是困扰黄巢起义军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直接原因是连年灾荒,百姓缺吃少穿走投无路才随黄巢揭竿而起,所以当时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最缺乏的东西是食物。后唐军反攻,黄巢撤出长安,一路东走,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时,久攻不下,弹尽粮绝。于此同时,唐军也开始对起义军展开了围剿。内忧外患,史载,当时军中甚至出现抓人来吃的情况。“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15]。“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16]。“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17]。综上分析可知,黄巢起义军一直缺的是粮食,而乾陵中不会有这些东西,所以说起义军盗掘乾陵,于理不通。虽然可能有人认为掘陵可以取得大量金银财宝,而这些金银财宝可以充当军饷,但是当时粮食有价无市,即使黄巢有时机且盗陵成功获得大量珍宝亦难解义军燃眉之急。
(4)黄巢没有盗掘乾陵的时机和动机。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以后,在攻入潼关进入长安前,一直转战在长江、淮河流域,所以在此期间,他是没有盗掘地处关中的乾陵的可能的。883年4月,在唐军反攻下,黄巢撤出长安,一路东走,虽然被唐军追剿,惶惶如丧家之犬,可能对唐僖宗恨之入骨,恨不得扒了他的祖坟,但逃命要紧,哪还有迂道去挖乾陵的时机。那么,在881年至883年入主长安期间,黄巢会派人去挖掘乾陵吗?笔者认为也不大可能。一个原因是前文已提及的既已称帝的黄巢怕将来别人也挖了自己的坟墓,二是“革命成功”后已据有唐之国库,无需再去挖掘唐陵取得财宝。另外,史载黄巢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时为了迟阻追兵的脚步,曾沿途抛弃黄金珠宝,让唐军争抢。可见,黄巢并不缺金银财宝。综上笔者认为,黄巢没有盗掘乾陵的时机,也缺乏相应的动机。
(3)赵弼是明代重庆府巴县(今重庆)人。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约卒于明景泰元年(1450)稍后。致仕后著《雪航肤见》十卷[18]。《雪航肤见》是一本史论书,按时代择取历代史书中的记事加以评论,所以后世传本又称作《通鉴雪航肤见》。在此书中,关于黄巢盗掘乾陵的记载如下:
唐逸史云,则天卒,中宗与安乐、太平公主以珠玉研粉,用水银和之,装饰其尸,仍以水银玉浆灌其腹,盛以玉匣,浸蔷薇香露,虽百年,容色如生,香气芬馥,齿发不脱,俨然如生也。吕后卒时,亦必如此妆饰,而葬后为赤眉贼发其墓,污其尸。愚思则天贼杀主母,杀弘贤二储君,杀霍韩越纪四王并其子孙二百余人,用酷吏来周之徒杀唐宗室公卿大臣士庶万余家,负屈死者二十余万,其秽德浮于吕后十倍矣。黄巢犯长安,贼发其墓,出其尸,观其容妆如生,竟污之。呜呼!自周秦汉至于唐,后妃公主之陵极多矣,累代叛乱之寇亦不少矣,发掘陵墓固必有之,汉唐贤善后妃未闻有所发而辱者。若汉武之李夫人,成帝之飞燕,玄宗之武惠妃、杨太真,皆倾城之色且于妙年而卒,亦不闻遭此秽辱。则天八十而殒,贼独发其墓,污其尸者,盖知其存日之秽德也。呜呼,天生尤物遇高宗庸懦,得以恣其诈术,潜移神器,改唐为周,肆其威虐,自有载籍以来未尝闻也。虽然武氏谮位二十一载,而宗族屠戮无遗。向之朱其屋者,所以为赤族之地;向之为陵墓者,而为大豕淫污之场,又曷若为任为姒,不失其圣后之名,而本走百世,享无疆之福,垂芳声于万古哉。
在宋人编纂的《绀珠集》[19]中录有卢子所撰的《唐逸史》一书,该书现存《紫素原君》《掷巾为桥》《箜篌朱字》《符作赤龙》《许飞琼》《头上焰火》《太白酒星》《眉长数尺》等文章八篇。从内容看,记述的都是些神怪故事,其中未见有关黄巢盗掘乾陵一事的记载。所以笔者认为赵弼所言的唐逸史当不是此《唐逸史》,而是指那些散失、隐没的唐代史籍或正史以外的唐代史事。由此可知,《雪航肤见》中关于黄巢盗掘乾陵、侮辱武则天尸体的这段史料其实并无可靠依据,作者赵弼对此也没有进行详细考证,他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只是信手拿来就事论事而已。统观其文,我们会发现,其实黄巢盗乾陵这一事件的真伪并不是赵弼关注的重点,重点是赵弼对其人其事的评论。那么,赵弼对武则天的评论公允吗?我们知道,明代是封建礼制最严酷的时代,在这时期的理学家和非理学家眼里,武则天以女性登上帝位,还有男宠,这些严重违背了封建伦理纲常,所以武则天的政治作为得不到史书的肯定。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学者们在评价武则天时,只要不符合他们不满的心理,即使对无根据、无道理的史事也不加考证和辨析,随手拿来作为谴责的素材。赵弼也一样,跳不脱理学的窠臼,对武则天的评价偏颇而任性,无限放大了武则天打击政敌残忍和不守妇道的私生活。也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该书“论多迂阔,亦颇偏驳”;《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评价该书“所论皆谬,殊乖剌不协于理”。
(4)明、清两代的《地方志》应该也都是在前人讹传的基础上以讹传讹。另据调查,黄巢沟有“荒草沟”之嫌(秦地方言通常chao、cao不分)。
(5)至于民间“姑婆显灵”的传说,也只能是传说,不能当真。试想,如果当时黄巢或其部将王潘真的掘开了陵墓,《雪航肤见》等书是不会只简单地记下“黄巢伐之”四个字的。这四个字,最多只能说明黄巢或其部下可能挖掘过乾陵,但并不等于说掘开了乾陵。
综上所述,说黄巢盗掘乾陵,亦无真凭实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