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则天改革:加试杂文振兴文学,改变社会风气

武则天改革:加试杂文振兴文学,改变社会风气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则天洞察到了科举制存在的弊端,大力进行改革,要求加试杂文,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积极性,特别是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科举考试规定进士加试杂文,鼓励参加考试者在国家政治中发出声音,并以国家措施引导道德方向,促使青年学子既要在文章方面倾注极大的心血,更要具有深刻洞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武则天改革:加试杂文振兴文学,改变社会风气

学风、士风、文风是反映一个时期社会风气的主要标志,敏锐地把握时代风气是武则天人才制度的突出特点。唐代文学被后人看做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常以“唐诗宋词”来夸赞唐、宋两个朝代文学的兴盛。其实不论是唐还是宋,文学的兴盛都和武则天密切相关。初唐时期,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风尚的迁移,“科举策文”(即以文章评论时政)的标准发生了变化,讲究骈俪、辞藻、对偶,倾向于录取文辞华美之文,并以此来判断人才的识见与才干,这种“诗赋取士”的风气引发了有识之士的担忧。王勃曾撰文批评铨选风气:“铨擢之次,每以诗赋为先。”[7]柳冕在《与权侍郎书》中也说:“进士以诗赋取人,不先理道。”[8]正是对文辞的偏重,导致借“策”以考察作者的政治见识沦为空谈。武则天洞察到了科举制存在的弊端,大力进行改革,要求加试杂文,大大促进了知识分子文学创作的积极性,特别是改变了整个社会风气。科举考试规定进士加试杂文,鼓励参加考试者在国家政治中发出声音,并以国家措施引导道德方向,促使青年学子既要在文章方面倾注极大的心血,更要具有深刻洞察社会问题的能力,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正是因为凝聚了当时优秀知识分子的集体智慧,许多复杂政治问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同时,科举制的改革使整个社会充满尚学、乐学之风。《通典·选举典三》里有这样一段话,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改革带来的巨大影响:“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选士……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仕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9]由此可见,从武则天时期开始,形成了天下读书人都希冀以通过考试获得仕途的竞进状态,就连五尺童子,也耻于不通文墨。从此以后,科举尤其是进士科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进士们的大名和他们的文章,往往可以十几天就传遍全国,传播速度可见一斑。天下人都仰慕他们,可以说一旦考中进士,光宗耀祖,雁塔题名,曲江宴饮,风光无限。真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正是尚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各行各业均人才辈出。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赞叹道:“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10]被人们所熟知的那些唐代大文豪,绝大多数都是武则天时期以后的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韩愈贺知章等。所以,“唐诗”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是武则天留给世界的印迹之一,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