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中的传染病不仅在个体内发生,还会流行于人群中,其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几个基本环节,缺一即不会构成流行,即使已形成流行,也可因任何一环节的切断而告中止。
流行病学资料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多数传染病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如年龄、职业、发病季节、所在的地区等,常能提供发病的可能性.当地或同一集体传染病流行情况、接触史、患者居住或旅行地点等,可为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通过既往史和预防接种史可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曾患免疫力持久的传染病或曾接受正规的预防接种,常提示再患该病的可能性极小。有时了解患者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状况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系指体内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病人、病原微生物携带者、受染动物等均可作为传染源,其在流行中的各自重要性则因不同传染病而异。
1.病人
病人在多数情况下是重要的传染源,但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期有明显差别,病毒性肝炎、水痘等在潜伏期的后期即具传染性,而大部分传染病则以临床症状期为主要传染期,病愈后病原微生物也随之消失。为防止传染病散播的隔离时间,一般应参照其有关传染期而定。
2.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者可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后者可能也夹杂一部分隐性感染病例。有些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是主要或重要的传染源,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白喉等。隐性感染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体内有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并通过一定途径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如何发现和处理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病例,是应予重视和亚待解决的问题。
3.受染动物
以动物为重要传染源的传染病主要有狂犬病、布鲁菌病、鼠疫、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血吸虫病等。动物中以啮齿类最为重要,其次为家畜和家禽。在上述传染病中,有些是人、动物共有的疾病,有些动物不发病而是病原携带者,有些则本是动物的疾病。
(二)传播途径
病原微生物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不同方式到达易感者的所经道路称为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空气传播,主要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猩红热、肺结核等。
水传播,主要有伤寒、霍乱、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www.xing528.com)
饮食传播,有多种肠道传染病、多种肠道寄生虫病和个别呼吸道传染病,如结核、白喉等。
接触传播,可分为直接接触(狂犬病、性病等)和间接接触(通过污染的手或日常用品等)两类。
虫媒传播,经节肢动物如蚊、蝇、虱、蚤、蟀、恙嫡、白岭等媒介的传染病有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黄热病、立克次体病、登革热、回归热、黑热病、莱姆病等。
土壤传播,土壤中病原体的幼虫(蛔虫、钩虫、粪类圆线虫等幼虫)或芽孢(破伤风梭菌、炭疽杆菌等的芽孢)可钻入皮肤或沾染皮肤伤口而引起感染。
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摇,由含病原体的血液、体液和血制品引起的传播,如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医务人员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引起的传播又称医源性传播,如输血型疟疾等。
母婴传播,在母亲妊娠期间,其pathogen可以通过胎盘而感染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在围生期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以及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中受到感染等,亦属于母婴传播的范囿,如乙肝和艾滋病。
(三)易感者
年龄、性别和职业与易感性有相当大的关系。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青壮年男子由于职业、工作关系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机会较多,因而易获感染。免疫缺陷者(年幼、老年、慢性疾病、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代谢药物等)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易感。至于人群的易感性,则取决于该人群中每一个体的免疫水平。“周期性流行”与人群免疫力自然消长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均受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如地理条件、气候、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如南方水网地区,杂草丛生,有利于钉螺栖息,为血吸虫病的地方性流行区,北方某些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地区则为黑热病的地方性流行区。气候(包括气温、雨量等)不仅影响吸血节肢动物的地区分布、繁殖和活动能力,也影响病原体在这些动物体内的增殖或发育,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有严格的夏秋季节分布,钩端螺旋体痛集中在雨季流行等。自然生态环境通过影响某些动物生存和繁殖,使一些传染病成为林区(如森林脑炎)和牧区(如包虫病)的地方性流行病。自然生态环境还为某些传染病在野生动物间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也可发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自然因素也可影响人的防御功能,改变其易感性,从而影响流行过程。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生产和生活条件、风俗习惯、医疗卫生状况以及人群的文化水平等,均对流行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卫生状况,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控制,说明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有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对病原体和人休两方翻都有肯定的作用。人们的生活及生产劳动条件,如营养水平、住房条件、受教育程及文化水平、卫生设施等,以及生产劳动中的各种保障措施等,无疑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及免疫状态、此外国家政府及社区,如能制定片执行有效的预防及干预传染病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坚持以预防为主为防治传染病的国策,并有执行政笑的防疫组织、机构。为并制各种传染病的流行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行计划免疫,控制了结核、白喉、麻痊,脊髓灰质炎等多发病的流行。在与传染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还适时地动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例如消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如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难以见效的,又如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还可动用人民军队、民兵以及其他地区的人民和医务人员结成抗灾、抢险及医疗队伍,共同作战,抢救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治病、防病,使我国多次大灾之后无大疫,就足社会因素作用的明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