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融合教学方法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融合教学方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任唐左散骑长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科融合教学方法

石媛 中学历史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2016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这一单元将要带学生进入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经历一次长期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之后呈现的一个突显出整体性社会发展与文化整合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而在本课中,主要为唐朝日本、朝鲜、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交流是相互的、双方的,这一点更体现了单元主题的“开放”;具体内容中有关唐文化的世界地位更体现了“繁荣”。本课紧紧扣住单元主题,同时又立足于对外的友好交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了解7—8世纪唐朝在世界上的文化地位,逐步培养学生从各个方面上把握历史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串讲的方法,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感受交流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通过史料分析与小组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交流合作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使学生体会唐朝的繁荣强盛与自由开放,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教师讲述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之路途艰难,但他们仍然坚持不懈,使学生从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中得到启迪。

教学重点: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对唐朝对外文化交往频繁的原因的理解。

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自主学习方式、对比分析法等教法学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大地的危难之际,世界各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来自日本向中国捐赠物资以及唯美的诗句迅速走红网络,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自《诗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来自王昌龄的诗句。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国古诗词在今天的日本广为流传?

教师归纳: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文学艺术等共同组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的中华文化自身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世界各国的爱慕者来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在唐朝时期大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并且把这些优秀的文化带回了自己的国家,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促进了自己国家的进步,我们一起来了解当时的史实。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首先我们来了解遣唐使来唐背景: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同学们依据下列材料,归纳遣唐使来唐的特点。

贞观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开成三年(838年)止,共派出遣唐使13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开元五年(717年)、二十一年(733年)和开成三年(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教师引导:同学们可以在材料中找一找遣唐使来华的次数、人数、持续的时间以及被选出来的遣唐使自身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归纳: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遣唐使来华有以下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来华次数多;③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

3.在来华的遣唐使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阿倍仲麻吕就是其中之一。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汉名晁衡。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任唐左散骑长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出示阿倍仲麻吕在日本奈良、中国西安纪念碑

4.如此多的数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这些遣唐使会给日本带去什么影响呢?

在制度方面: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以唐朝制度为蓝本,从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建筑方面:随着日本进行大化革新制度的完善,大和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显示国威,于是着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我们通过中国唐长安城与日本平城京平面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日本平城京就是仿照唐长安城的格局进行设计,其中朱雀大路、东市、西市、里坊制度几乎一模一样。

货币方面:中国自秦朝统一货币以来,货币的形式多为圆形方孔,唐朝的“开元通宝”在货币上以年号命名,日本的“和同开珎”则完全仿制唐朝货币。

在文字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与日本部分文字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日本的很多文字是直接采用中国的汉字。

在服饰方面:日本和服是对中国唐朝服饰的仿制,我们可以通过图片了解。

在风俗习惯方面: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的贵族阶层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后来,这个节日传入民间。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经普遍存在于日本民间生活之中。端午节时日本人民也有吃粽子的传统。

教师归纳: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师过渡:我们中国人讲究有来有往,随着大批的遣唐使来到中国,那么这个时期有没有哪位中国名人去到日本呢?

5.鉴真东渡背景:刚刚我们读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句,是日本长屋王写的诗句,长屋王仰慕唐朝的文化,日本当时政治混乱,赋税繁重,很多百姓为躲避徭役赋税剃度出家,甚至有时一次有一两千人同时剃度,日本政府想要限制出家人数,急需德高望重的高僧来宣讲受戒制度,但日本缺少高僧实行受戒制度,于是长屋王请求当时的遣唐使请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

6.我们一起来看看鉴真东渡的过程:鉴真东渡从742—754年历经6次。742年,鉴真和弟子21人第一次从扬州出发,被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743—748年鉴真和同伴又进行了四次东渡,都以失败告终。748年第五次遇狂风巨浪,境况险恶。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此次东渡中牺牲。而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754年,终于到达日本。时年66岁。六次东渡,中途失明,历时12年终于到达日本。鉴真自己曾说:“是为法(佛法)事也,何惜身命……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鉴真身上不畏艰险、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精神,因此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7.鉴真历经千辛万苦东渡到日本,对日本产生了哪些影响?

宣扬佛法: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

主持修建唐招提寺: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教师拓展:2019年12月16日,为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四十周年,唐招提寺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这是日本唐招提寺文物第一次走出日本。”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则表示,这一展览的举办,象征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依然“山高水长,延绵不绝”。

医学:鉴真熟识医方明,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教师归纳: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拓展:郭沫若对鉴真的评价:“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www.xing528.com)

教师过渡: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文化领先世界,周边很多国家都与唐朝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刚刚我们了解到的是日本与唐朝的交往,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首先我们通过地图来了解当时新罗的地理位置,新罗也就是今天的朝鲜半岛。

2.在唐朝时期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3.在唐朝时期新罗也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到长安,其中著名的人物崔致远,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都城长安就读,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

教师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呢?我们都知道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接下来我们也要了解到一位去西方取经的唐僧,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玄奘西行。

三、玄奘西行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玄奘这个人,玄奘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2.玄奘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呢?玄奘在学习研究佛经的过程中,发现佛经中许多说法不一,于是决定前往西域,求取真经。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印度地理学习中也学到印度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3.我们通过地图来看看玄奘他西行到达的地方,在当时称天竺也就是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4.接下来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玄奘西行过程,请同学们关注视频中提到的一些数字。

教师小结:玄奘西行历时19年,行程50000多公里,带回600多部佛经,翻译1300多卷经书,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游记写成一部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记录100多个国家的情况。他一个人越过茫茫沙漠戈壁为寻求真理、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5.玄奘西行有哪些影响呢?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对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四、思考与分享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是唐朝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两件大事,请对比两件事的异同。

表1

相同点:都是唐朝著名的僧人;都具有顽强的毅力、勇往直前的精神;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同点:一个是“送”;一个是“取”;鉴真是到日本弘扬佛法,玄奘是去天竺取经。

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的使命。

板书设计:

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1.含义: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

2.意义: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鉴真东渡(日本)。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交往

1.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三、玄奘西行(天竺)

1.著作《大唐西域记》(不是玄奘写的,玄奘弟子整理)。

2.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学科融合:

文化传播与融合,是“中国梦”也是“世界梦”!唐朝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威望,在本节课教学中,挖掘当时具体的事件、人物活动以及历史遗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放,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地理学科知识有很多的交融,通过三科知识的融合能更好地对今天我国深入改革开放策略以及文化自信有更好的理解。

在地理学科方面,在对鉴真东渡、唐朝与新罗、玄奘西行的讲解中首先运用地图结合学生地理知识对当时的日本、新罗、天竺海陆方位有直观的学习。其次在玄奘西行讲解中结合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印度》一课中有关印度文化,印度是印度教和佛教的发源地来讲解玄奘西行的原因。通过这两点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方面,首先在提升阶段通过材料分析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通过政治、经济、政策、文化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白当时唐朝国力强盛,频繁的对外交往是会互惠互利。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当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措施。其次,在课堂小结中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中文化自信来升华本节课主题。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没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民的使命。通过这些知识的融合体现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与改进:

优点:教学环节联系紧密、过渡自然、史料的引用讲解充分,能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培养学生对史实归纳理解能力,注重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改进:在今后新课的讲解中语言组织尽量简洁有吸引力,授课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流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