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唯物史观的方法

历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唯物史观的方法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高中历史课程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依托的理论支撑。为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准确领会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现就以普通高中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历史教学:培养高中学生唯物史观的方法

孙建芬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这足以说明唯物史观是指导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这是高中历史课程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同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依托的理论支撑。为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准确领会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唯物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见解。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也称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就显得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也是指导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和根本理论。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唯物史观是指导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课程标准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同时,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课标的解读,我们知道: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如下唯物史观基本理论和观点: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足以说明唯物史观是指导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史观。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高中历史课程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科学的发展观必然要依托的理论支撑。为此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准确领会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并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再结合2019年高考试题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很多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角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的唯物史观的运用是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在2019年高考全国卷试题里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有如此的运用,体现了新高考就是明确:主观题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观题,不去重复已知才叫主观。借助已知探索未知,获得新知,重在探究的路径、方法、质量等。这实际上就是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的内涵。现就以普通高中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在讲授《罗斯福新政》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分析罗斯福新政施行的原因、措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核心素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首先,在引导学生分析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教师通过以下史料:

柯立芝(1923年8月至1929年3月在任美国总统)说:“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在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拒绝救济失业者,他认为用政府拔款救济失业者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1](www.xing528.com)

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阅读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虚假繁荣的背后是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人民购买力低下,市场供大于求引发相对过剩,因而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引发的经济危机,从而得出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认识。

其次,在学习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时,老师展示以下相关史料:

史料一 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3月罗斯福发布命令,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1934年6月通过弗雷泽-莱姆基农场破产法。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报告后,立即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农业品价格与农民购买制造品所付价格之比,以1909至1914年平价期流行比例为100%,从1932年的58%增为1935年的88%。[2]

史料二 罗斯福在推行其他措施的同时,把社会保障法作为达到总目标的重要步骤。工时法令、就业保险、老年保险、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法在罗斯福的总设想中,须完成以下三个任务:一是缩工时,增加工资,刺激总需求;二是增加就业刺激总需求;三是调节总需求,保证总供应与总需求长期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遏制经济危机形成社会经济生活的良性循环,使美国的经济政治协调地稳定地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3]

在阅读课本和对史料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处于崩溃的边缘,为挽救美国,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从金融、农业、工业、社会福利等方面进行改革,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改革的实质就是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是一次资本主义运行机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调整的成功典范。这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也为美国在二战中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在分析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工业的措施时,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工人和农民的利益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么做的目的并不代表罗斯福的立场发生改变,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美国的统治,从而让学生掌握了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来分析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获得了成功,当然同罗斯福个人的才能分不开,但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政策已经行不通了,时代需要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罗斯福就是顺应了这种历史潮流,得到了大部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成功。这样学生明确了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别英雄人物。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对社会历史起过一定的作用,只是作用有大有小、作用的性质有促进和阻碍。但是,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人物,是因为他们顺应了历史潮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接着,在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时,新政使美国当时生产关系得到局部调整,因而促进了美国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同时罗斯福新政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而采用了凯恩斯的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理论,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理论。另外,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缓解了经济危机,遏制了法西斯势力的抬头,维护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出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必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同它相适应,同时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最后,在学完本节内容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发展中经济政策的演变进行归纳,资本主义发展前期曾实行自由放任主义。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一只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手,被称为“看不见的手”。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调节能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被称为“看得见的手”。所以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罗斯福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利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化。在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黄金时期”。但随着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遇到“滞胀”,暴露出国家对经济干预太多仍存在严重弊端,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达成共识,经济发展中要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形成新自由主义。这典型事例体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来看待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史料实证能力,同时通过罗斯福新政,学生又逐渐掌握了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能力,这就符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形成的要求,同时也适应核心素养下高考复习备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田金星.论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社会保障法及其历史作用[J].史林,1989,S1.

个人简介

孙建芬,云南楚雄人,1978年11月出生,2003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历史学教育专业,一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马庆名师工作室成员,带过多届毕业班,有丰富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和“高中历史骨干教师”。高中历史教学教研经验丰富,对高考有一定研究,教学成绩优异,在教学教研这条路上将一直努力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