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英女童技能培训项目:20年中国农村教育经验与创新

中英女童技能培训项目:20年中国农村教育经验与创新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中英大龄女童项目启动时,基础义务教育正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一些重要的目标指标有待进一步落实。

中英女童技能培训项目:20年中国农村教育经验与创新

1.项目背景

为推进千年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了扎实而有成效的工作,“中英大龄女童技能培训和能力建设合作伙伴项目”正是针对农村失辍学女童开展的一项技能培训项目。项目由英国国际发展部提供经费支持,全国妇联具体实施,试图通过妇联、教育扶贫、卫生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为大龄女童提供文化知识、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训。

在中国急速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会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女童教育问题更是关乎教育中性别平等的核心问题。女童教育对于其原生家庭和未来家庭的生活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对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也能起到深远的影响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受教育是女童的基本权利,教育机会上的性别平等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是从个人权利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农村贫困女童的教育问题都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协力解决的一件大事。

为了更好地推进女童教育,在2001—201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我国明确提出了女童发展目标,即“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保健覆盖率;切实保障女童受教育权利,消除阻碍女童入学的障碍;关注女童和处于特殊困境的儿童,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

数据说明,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文盲和低文化水平的女性所占比例较高。这些数据不仅反映出农村贫困女童受教育权利的保护问题,也反映出女童家庭教育状况上的不利处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限。

2002年,中英大龄女童项目启动时,基础义务教育正处于最后的攻坚阶段,一些重要的目标指标有待进一步落实。而后来对女童入学率提高起到了较大作用的“两免一补”及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政策尚未出台。偏远贫困地区适龄青少年辍学现象还很严重,尤其是女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这些走出学校但尚未达到成年就业年龄的大龄女童存在着社会适应不良、缺少社会关注等诸多问题。如何从性别角度了解并满足大龄女童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帮助她们融入社会生活,是项目的出发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跨部门合作,形成关注大龄女童、帮助大龄女童的社会氛围是项目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问题。长久以来对大龄女童非正规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相对缺乏,项目着重在培训资源开发整合的探索,贴近女童生活和心理的培训教材编写、实用有效的培训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2.实施过程

(1)对象选择:项目实施地点选在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欠发达,交通不便、少数民族比例高的中国西部地区,首先在云南省西畴县开展试点工作,然后在云南、四川、甘肃的六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培训活动。项目的目标人群为项目实施地13—18岁的大龄女童,选择女童的基本要求是:

1)文化程度:小学毕业未上初中、初中辍学及未上高中的大龄女童;

2)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最贫困的大龄女童;

3)特殊困境女童优先:在同等条件下,残疾女童、少数民族、离异家庭及其他特殊情况的女童优先接受培训。

整个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组,分别是研究、培训、宣传倡导。项目首先在云南省西畴县开展了基线调查,培训当地妇联干部等项目参与者,在选定的三个乡进行入户调查,通过基线调查进行基本需求分析,掌握大龄女童、家庭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开展培训奠定基础。通过调查了解大龄女童基础状况(包括人口数、实际需求数、文化教育程度等)及参与经济发展的障碍,了解贫困地区人们对待女童的态度及观念,从而进一步了解培训和宣传的重点和内容,为项目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奠定基础,为项目中后期评估和追踪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调查分为三部分:田野工作、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大龄女童教育、卫生保健、权利意识等状况的调查;大龄女童自身需求的调查;大龄女童接受培训状况的调查;大龄女童家庭状况的调查,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子女状况、家长观念、文化水平等;对项目实施地的社会调查,包括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调查等。调查主要采取座谈、访谈、观察、入户调查等方法,调查对象包括在学和辍学女童、家长、中小学学校校长、乡镇干部以及县教育局、劳动局、妇联、科技局、公安局、统计局等单位的干部。

(2)教材编写:

1)鼓励基层教师的深度参与。对实用语算教材的编写方式,项目组设定了由基层教师亲自编写,专家提供技术帮助的基本原则。两位基层教研员最初很有压力感,认为自己胜任不了教材编写工作,而且觉得专家才是编写教材的恰当人选。在专家的鼓励与支持之下,两位老师终于开始模仿培训组牵头专家事先根据实际调研素材撰写的“介绍我自己” 课节范例。由于课节都是以“我”为主角,以“我”在生活中所处的各种情境为背景,两位老师很快撰写出了一些非常鲜活的个案故事。

2)由于两位编写者对于当地的经济社会问题、风俗文化以及对女童的生活都比较了解,她们撰写的教材具有较好的乡土气息,一些案例就是根据当地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撰写的。撰写教材前,两位老师不会用计算机。她们每写完几个课节,就寄到北京,由参与项目的研究生负责录入。由于基层教师工作很忙,教材的开发进度难以保证。为了帮助两位老师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项目组的研究生又亲自到试点县工作了两周,帮助两位老师及时录入、修改写完的课节故事,并激励两位老师更好地投入案例的撰写工作中。案例完成后,如何从案例故事中发展出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则是教材开发过程中面对的另一挑战。培训专家在此过程中给基层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并不是直接替基层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而是启发思路和方法,具体的撰写工作还是要由基层教师来完成。整个教材开发过程中,专家和基层教师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两位老师对项目的宗旨和实现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和认同,她们的聪明才智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参与女童项目使两位基层教师能够深入理解需求为本的教育与参与式教学方法,这对两位老师的本职工作起到了相当积极的影响。

3)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为了培养女童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帮助女童树立积极正面的心态,让她们认识到自身的能动性。在设计一个有关拐卖问题的课节时,我们最初的案例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叫张凤仙的女童,上完小学四年级那年,家里实在没钱供她上学,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她心里常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样子的?四年前的一天,村里曾出过远门的张大婶给她讲了许多新鲜事,听得她心里痒痒的。后来张大婶问她是否想出去找个工作,她去征求父母亲的意见,但他们都不同意,她就偷偷地和张大婶走了,但不幸被拐卖到遥远的地方。案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该怎样办,请帮帮我吧!”专家在审阅教材时,建议文本中能呈现更为积极的女童形象,我们于是将文本的后半部做了如下的调整:

到那儿以后我才发现自己被骗了,她们把我卖给了一个又傻又丑的男人,当时我真的是欲哭无泪啊,我该怎么办呢?我想到了反抗,想到了死,可有什么用啊?我才21岁,今后的生活还很长,我要坚强地活下去。左思右想,我决定先骗取那家人的同情和信任,然后再偷偷地逃跑。我对她们说:“如果你们真的逼我,我就去死。”那家的老人害怕了,晚上没敢逼我和那个男人一起住。

过了几天,我逐渐熟悉了周围的环境,终于有了机会成功出逃。当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家里,感觉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当时我就决定,我再也不轻信别人的话了,我要辛勤劳动,学一些实用技术,让自己的家富裕起来,我相信我会做到的。

两个文本的区别在与前一个故事中的女童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紧张感,而后面案例中的女童则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应对困难。案例中我们只是一笔带过说案例中的女孩终于有机会成功出逃,而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逃脱办法。实际上让参与培训的女童去积极思考,能想出很多可能的应对办法。

当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只是实用语算学习的一个延伸目标,培训过程中一定要利用这样的问题解决情境让女童完成语算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3)培训者培训:实用语算的教材编制完成后,还需要对培训者进行指导,帮助她们正确运用教材。对此,项目组的基本原则是教师不必刻板地使用教材,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加以分析运用。

1)参与式培训方式。培训者培训活动采用了参与式方法,让老师们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思路与做法上课,然后大家一起来探讨改进策略。教材中,有一个故事是给在外打工的姐姐写信,信中给姐姐汇报了她寄来的那1 000元钱是怎么安排的。培训者培训中,一位乡镇小学的老师没有用教材中设计的算术学习活动,而是将很多电器广告贴在黑板上,让学员到黑板前去看这些电器的性能和价格,然后问如果有1 000元钱,她们打算购买哪些电器,买完后,还能剩多少钱。老师继续问:“如果自己最大限度地去努力赚钱,将来还有可能买哪些电器?”评课讨论中,大家认为这种设计比教材有了创新,并且又以此为基础想出了很多好的教学设计。有的老师指出,计算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女童的生活实际,如可以让学员算一算建沼气池的费用,也可以让学员练习讨价还价。

培训者培训还研讨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怎样设计开放性问题,什么是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特征等。讨论中,大家意识到“你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就比较能打开女童的话匣子,而参与式的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并且认识到参与并不是指表面的活跃与热闹。(www.xing528.com)

2)促进理念的转化。培训者培训也让大家进一步意识到乡土知识和乡土情感的价值,在“介绍我的家乡”课节中。一位小学老师首先对学员说:“十几年前,我就是一个大龄女童,后来通过当带课教师最终成长为一名小学校长。”她勉励女童要对明天充满信心。课上,这位老师请各个乡的学员分组讨论本乡的特产,大家分别列举了一些特产,这位老师也介绍了自己家乡的特产,并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最后,她请大家阅读课文,并说出对家乡的希望,多个学员说希望家乡的路能修得更好。听课的老师认为,这位老师课堂上很注重和女童的交流,较好地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员更好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大家又提出应通过民俗、节日、少数民族文化等反映家乡的风貌,并且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女童对于家乡的自豪感。

(4)宣传倡导:项目宣传倡导专家结合国际经验对项目宣传倡导活动进行计划和设计,创造性地以当地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倡导,具体的策略有:让大龄女童参与到项目中来,成为项目的主人、组织女孩论坛、让女童的父母参与到项目中来并支持自己的孩子参与培训、组织当地政府官员参与项目,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吸引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及潜在的企业雇主的参与及关注,争取学校校长及教师的参与,吸引捐款人的关注与参与;具体来讲,媒体宣传策略包括:精心准备公共宣传材料,在县级层面上积极推进宣传策略,与当地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纸、广播等联系,并弄清楚它们的原则和底线,召开新闻发布会并接受访谈,对所有的宣传倡导策略进行检测和评估。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项目实施期间,举办省、县级领导性别意识培训班,中央电 视台 拍摄了“大龄女 童”专题片,百度网“中英大龄女童项目”相关网页搜索4 950个。各项目点在主流媒体播放专题新闻、专题片累计600次,先后制作项目专题片19部,印发宣传单、海报、标语、展板黑板报、手抄报等数以万计。各个项目县还结合实际情况,将宣传倡导性别平等、关爱女童的理念创造性地运用到地方戏曲和文艺节目中,在县级演出152场,利用露天 场地演出700多场。还通过召开现场会、女童现身说法、同伴教育等方式扩大项目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开展的三省六县分别制定了23份相关政策文件,为促进女童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

3.成功经验

(1)项目最成功的经验之一是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合作,这是解决性别议题的关键。国家级、省级、县级各级专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互为补充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合作达到了能力建设的目的。在国家级和省级专家支持下,教材由当地一线教师开发,开发者包括各个部门,学校、医院、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不同的相关参与者,共同开发,共同授课。

(2)针对大龄女童的培训是一种基础性综合性的培训。大龄女童技能的培训有两个重点:一个生活技能,一个是职业技能,对女童的这些培训可以较好地提升其社会性别意识,但是同时要给予一技之长,比如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等。通过学习不同的技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不同的技能之间是可以迁移转化的,大龄女童在接受了项目基础性综合性的培训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真实的生活情境并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能力技能。这也是技能培训的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实验。

(3)项目较好地处理了研究、培训和宣传倡导之间的关系。培训教材基于前期扎实的基线调查,培训之后又趁势组织了女童论坛。通过基线调查发现可以真正参与到项目中的人,为后来的教材编写和培训者培训打下了基础。培训者培训的场景都是有女童在现场的真实授课环境,培训者给女童上课的同时,其他的培训者参与观摩,这是一种真实的基于实践的共同学习过程。

(4)教材开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几个细节,保证了作为乡土教材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1)需求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女童技能培训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正因为如此,培训的内容和方法必须贴近女童的需求,否则即使是免费培训也不能吸引女童参加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需求为本从本质上看就是对女童的关爱,有了这样的情感,就能走进女童,了解她们的需求与潜质,并且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实用的培训活动。所谓实用,是指活动能够影响到女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促成她未来人生的积极改变。需求为本,也应建立在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度了解,从而帮助女童在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2)基层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师参与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够开阔她们的视野,激发她们的潜力,培养她们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教师应该调整课程和教材适应当地需要,并创造性地改进教学方法,确保课堂针对具体学生群体和现实需求。学校教育和社区的联系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农村教师应该在社区教育中发挥更大的影响作用。对农村教师而言,乡土知识与民俗文化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身边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克服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局限。在女童技能培训项目中,项目在不同的省份开展,接受培训的女童文化程度也参差不齐,但教材只有一套,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联系当地的实际裁剪教材,更新内容。

4.效果及影响

(1)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中英大龄女童项目共在三省六县92个乡镇1 671个村免费为12 761名失辍学大龄女童提供了实用语算、实用生计、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受训女童中50.2 %外出打工,47.4 %在当地就业或帮助家庭经济,2.3 %的女童重返校园。

(2)项目后期,性别平等专家适时与相关社会组织开展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如,某些项目县的学员被输送到北京市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锻炼,获得更大的职业舞台。再如,大龄女童项目培训教材与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乡土教材理念不谋而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和探讨。

(3)项目的政策倡导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项目省县将大龄女童项目纳入了当地政府工作内容,并与劳务输出培训结合在一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项目县结合项目经验积极探索大龄女童就业方式,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

(4)通过大龄女童项目,专家们也得到了锻炼,同时成长起一批长期关注女童的研究者及实践者。

(5)项目结束后,相关专家仍然在小范围内开展类似的研究的实践,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办公室、香港小平教育基金、甘肃省陇西县职业教育中心在甘肃陇西开展了“适龄失辍学青少年实用技能培训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影响。

5.问题和挑战

(1)项目结束以后,类似活动的机会和资源减少,如何开发资源,是从民间筹钱还是争取政府支持,这是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

(2)项目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实施在项目实施地促成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专门地持续地为大龄女童培训提供支持和服务,但是,项目的最后的产出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而且原先,参与项目的各部门,学校、卫生部门、就业指导部门、职业教育部门等之间的合作在项目结束之后如何持续下去也是项目没能解决的问题之一。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需要用什么样的制度和什么样的部门来维护和促进,妇儿工委可能会是较好的选择。

(3)从女童非正规教育的后期发展来看,科协系统通过建立县乡学习中心的模式而提供的非正规教育的方式,似乎是比较成功的路径。但是科协系统的学习中心怎样有性别的视角,也是一个问题。

(4)随着“两基”达标验收完成和“两免一补”政策的实现,地方政府不愿意提及失、辍学问题,在合作意愿上有所降低,从而对大龄女童的培训制造了一定的障碍。而低龄辍学现象减少,初中辍学现象的增加也使得管理和培训的难度加大。进一步来说,这种情形下如何界定“大龄女童”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问题。

6.结 语

大龄女童项目看到了在中国这样一种社会情境下,在大多数人认为男女已经平等实现从而不把性别问题作为重要议题的社会文化倾向中,通过跨部门合作,让大家看到了女童问题的重要性,了解了女童的现状需求,探索有效的培训和管理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支持。进一步来说,对增强进程务工女青年培训的针对性、提高非正规教育中的性别敏感性、对NGO扫盲教育、女童的生活技能培训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项目也让社会看到了大龄女童的力量,接受培训的大龄女童,通过自己的表现和成绩发出作为一个群体的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