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是被媒体极度忽视的群体,从社会性别和人权视角对该群体进行报道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针对女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的媒体倡导非常关键,可以扩大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得媒体成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童教育发展的有效的工具,而非复制和传播带有歧视性的社会规范的管道。
民间组织积极运用网络、电视、电影、报刊、视频游戏等媒体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和社会性别平等。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包括微博和微信在内的社交工具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媒体监测和媒体倡导成为改变媒体结构和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1996年,中国成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在传媒领域发挥了引领和监管作用。监测结果已经写入“北京+10”亚太地区妇女非政府组织影子报告。2005年,性别领域专家和记者共同开发了《女童报道伦理指南》,详细描述了报道女童问题的原则(卜卫,2006)。同时,民间组织通过出版、培训和研讨会等活动倡导女童权益,促进个人、社区和社会的积极改变。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媒体发挥其监测和倡导作用、改变社会性别规范、转变社会观念和社会关系,构建包容的社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此外,民间组织还开展了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关注女童教育的相关项目,有效地改善女童的发展条件。例如,河南登封周山村妇女组织开展修订村规民约活动,改变男女有别的资源配置规则,保障女村民和男村民享有平等的村民资格,平等参与农村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利,平等分配集体资源及利益的权利,倡导“男到女家落户”和女儿养老等新风俗,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及对女孩教育回报的认识。同时,教育公益组织始终致力于支持最不利群体的发展。尽管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缺乏社会性别视角,但这些组织在提供奖助学金和教学指导、关心流动和留守儿童、改善教育条件和配置、推进职业教育和教师成长培训、加强研究和倡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www.xing528.com)
反思中国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路径,关键在于获得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要依靠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的力量,在各个层面共同发挥作用。中国政府将女童教育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将女童教育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整体规划,综合改革,针对性地改善女童教育问题。同时,国际组织与社会组织强调理念创新,通过试点建设,改变关键环节,建立长效机制,带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变化。通过加强政府、民间组织和政府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并重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结合,中国在女童权利和教育方面取得了进步。女童的需求不仅表现在入学方面,还包括学习过程和一生的发展上。在家庭、学校、社区、企业、高校志愿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下,人们期待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儿童的才能和潜力得以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