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减少抱怨,增加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减少抱怨,增加研究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罢这篇文章,我不仅从陈校长的文章中学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增强“学”和“思”的结合,以实现从“识得”到“习得”再到“悟得”的境界;而且从陈校长的这一做法中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研究,多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多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像上文提到的陈校长就属此种情况,善于就教学管理中发现的教师的困惑入手进行思考、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减少抱怨,增加研究

课堂上讲过的题目,练习、作业中做过的题目,考试时学生还是错了。对此,教师要么抱怨学生学习不用心,“记性不如忘性好”;要么火冒三丈,对出错的学生大发雷霆,训斥不已。抱怨过,训斥过,学生依然如故,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彻底的解决。相信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都会遇到,甚至在自身就发生过。然而,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的陈立群校长却能从这一现象出发,从教师所抱怨的问题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深刻思考背后的原因,由此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层的剖析,撰写出了对教师的教学颇有指导价值的理论性的文章《识得、习得与悟得——关于学习的思考》(《人民教育》2012年第21期)。读罢这篇文章,我不仅从陈校长的文章中学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增强“学”和“思”的结合,以实现从“识得”到“习得”再到“悟得”的境界;而且从陈校长的这一做法中获得了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研究,多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多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少一些抱怨,就是教师要端正对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的态度。不要一出现问题,动辄抱怨学生,或训斥学生;要认识到教学实践中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抱怨或训斥学生,不仅无济于事,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师生的关系,影响自己的学科教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要明白教学中只做像抱怨或训斥之类的情绪上的宣泄,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好像在向学生或同事宣告对于这个问题我束手无策了,实在是无回天之力了。要认识到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会做一些无用的抱怨,教师真正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学会正视问题,学会从教师的角度或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少一些抱怨,就是需要教师不要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抱怨学生,而要善于反思自身,从自身找原因。教学是教和学两方面的事情,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不妨反躬自问: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出了问题?自己对学情是否做了准确把握?是否遵循了教学的规律?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是否指向明确?……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会抱怨有的学生不愿学习,上课睡觉。这些上课睡觉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就是厌学?这其中仅仅是学生的责任吗?教师有没有责任?如果教师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或许就会发现学生上课睡觉,很可能与教师自身或所教的学科有关,或是教师的课堂味同嚼蜡,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所讲授的学科内容起点过高,难度过大,学生接受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或是……如果教师能够从教态、教法、教学的语言、教学的内容等方面多反躬自问,再多倾听一下学生的心声,或许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不难解决。

多一些研究,就是要求教师要有研究的意识,能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新课改以来,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教师即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去思考、研究、探讨,而不是做教参的搬运者,做教参的传声筒;不是做一个忙碌的“百度”者,把名师上传到网络上的教案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要去研究学情,研究学法,研究教法,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尤其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智慧等;要课前去研究,更要课后去研究。总之,教师要明白教无止境,研究无止境,让研究促进教学,让教学为研究提供切入点、思考点。教师要认识到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获得正确的认识,建立起自己的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拥有对所教学科的发言权;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获得独到见解,增强课堂教学的新度和深度,拥有学科教学的制高点;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找到研究领域,打造出自己的教学品牌,产生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独领风骚。

多一些研究,需要教师学会从自己教学中的困惑点入手研究。教学实践中教师会不断地遇到各种困惑,这些困惑恰恰是教师研究的切入点,教学研究的着力点,教师把解决这些困惑作为突破口,或查阅资料(教学期刊、理论著作等)从理论上找到解决的依据或思路,或从实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名师、同事等的相关实践经验)找到解决的途径。像上文提到的陈校长就属此种情况,善于就教学管理中发现的教师的困惑入手进行思考、研究。这样,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困惑解决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之提高的过程,教学能力随之增强的过程,更是理论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www.xing528.com)

多一些研究,需要教师学会从学生的问题、疑惑处入手研究。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会轻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疑惑,认为这是学生钻牛角尖的表现,不肯往深处多想一步;也往往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疑惑点的价值,实际上这些问题、疑惑点一旦研究下去,可能别有洞天,带来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上海育才中学的李强老师的学生在学完《病梅馆记》后曾在周末随笔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所承载的是相似、相同的寓意,都是中国文人感物喻志的最常见的象征。那么龚自珍用“梅”托志是否有着他独特的意义呢?如果用兰、竹、菊是否也可以?李老师并没有轻易地否定掉学生的问题,而是做了深入的思考,从文化、史学、审美三个角度做了深入的解读、研究,令人信服地阐述了以“梅”“托志”是龚自珍的最佳选择。(详见《语文学习》2012年第10期,李强《龚自珍为什么以“梅”托志?》)这样的研究过程,就是以学生的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对文本进行一个多角度的解读的过程,促使了教师对文本做了全方位的、深入的理解。

多一些研究,还需要教师要不断地阅读学习。教师善于读书学习,就会有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遇到问题就会有理论作支撑,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在研究中建构起自己的理论。如果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所接触的只有教材和教参,再加上自身有限的教学经验,面对问题,就难以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价值;就会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缺乏深入探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即使想解决问题,也会无从下手;更不会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地研究问题。

总之,教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少一些情绪宣泄式的抱怨,多一些理性地思考、研究,相信教学会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完美,更多几分精彩,教师的研究之路也会越走越宽广,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会日臻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