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自觉的语言意识。我们在上文曾经阐述过的阅读教学中“据意赏语,涵泳品味”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掌握揣摩比较的方法,并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

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1.培养语言意识,促进习惯养成

学生之所以未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与语言学习习惯,我认为,除了教师对这方面工作的意识不强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未能形成自觉的语言意识。何谓自觉的语言意识?我们先来看一下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平时听人说话,对人说话,阅读书籍,写作文章,一方面为了实际需要,一方面也是在那里学习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几分自觉心,随时揣摩、分析、比较,什么样的语言才算精确的,整齐的,干净的,得到了解不太难。根据了解的自求改进,只要持之有恒,养成习惯,提高语言也不太难。”“拿起笔来如果感觉语言方面有困难,那就怪以往没有那种自觉心,虽然经常的听、说、读、写,可不曾对语言注点儿意。来者可追,从今为始就得提起那种自觉心。只要一提起,就会觉得随时有可以注意的材料,也就是随时可以做揣摩、分析、比较的工夫,于是提高语言将是必然的结果。语言提高了,临到写作更不用多花心思在推敲语言上,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说就怎样写,好似一股活水自然流注,没有半点阻碍。”还说“咱们跟作者之间的唯一桥梁是语言文字,咱们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所想的所感的,不能不像前面说过的,提起那种自觉心,注意他怎样运用语言文字。注意他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同时就训练了咱们的语言文字的习惯。”[49]我们讲,叶老先生所讲的“自觉心”,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自觉的语言意识。那么,何谓自觉的语言意识?我们比较赞同张鹄先生的观点,“就是说写者深刻理解语言运用的极端重要性,并在语言运用中有一种‘职业’的敏感,善于咂摸某种语言在一定语境中的意趣、神理和声、色、韵、味,从而找到一种最佳的表达方式,以便充分发挥语言交际的潜能。简言之,语言意识,就是对语言职能的充分认识和对语言运用的浓厚兴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定的语言鉴赏和创造的能力。”[50]我们讲,学生如果培养起了自觉的语言意识,碰到生字,会翻字典;碰到生词,会查字典;碰到优秀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地多读几遍,碰到精彩的语段,会停下来咀嚼一番,乃至熟读成诵;遇到优美的词句、语段,便会动笔摘录;听广播、看电视、看说明书,都会思考揣摩一番:用字是否妥帖,用词是否得体,句子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自觉的语言意识。那么如何培养呢?关键在于教师。

第一,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强烈的语言意识。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缺乏自觉的语言意识,备课只知道照抄参考资料,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就是学生已有的一点语言意识也会被磨灭。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强烈的语言意识,无论是分析教材还是阅读课外书,都能给学生做出榜样。要学生推敲课文,你能抓准推敲点,做出推敲的示范;要学生多读多写,你能在读和写上显出非凡的功力。

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语言在说写中的特殊重要性。我们要告诉学生:文章的形式要素主要有两个——结构和语言。它们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但相形之下,语言显得更为重要。为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在写作中的这种重要作用,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名言和事例来启迪和强化学生的认识,如高尔基的“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苏联作家斐定的“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能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作品像《儒林外史》,虽然他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语),却被鲁迅先生推崇为古典讽刺作品的高峰、长篇小说的力作,就是因为它语言上的戛戛独造,特别是讽刺语言艺术的创造,已经达到非常高妙的境界。通过这样反复论说,学生对语言的重要性就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就为树立明确的语言意识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第三,要培养学生清醒的语言意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兴味盎然地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比较推敲,在比较中使学生学会鉴别语言的美丑妍媸,精粗高下,并体会到精美语言的创造来之不易,从而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抢夺梳妆匣这一情节中,葛朗台说道:“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教学这一情节时,我问学生:“葛朗台称赞女儿为什么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学生一时瞠目结舌,经过启发、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葛朗台并非一般的称赞女儿“好”,而是赏识女儿像“我”,像“我”一样为了金钱什么都可以拿去交易。葛朗台只会说“你真是我的女儿”,而不会说“你真是我的好女儿”。通过这一揣摩品味,学生不仅真正深入到了葛朗台的内心世界,窥见了他的丑恶,更叹服作家用词的精当、稳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的推敲品味中,去明白写作者要纯熟而又出色地驾驭语言文字,就必须具有清醒的语言意识。在写作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批改和讲评等环节同样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迈出课堂的门槛,投身到沸腾的社会,去向置身于改革大潮中的广大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阅读文学作品等审美活动中鉴赏语言,以培养并强化自己的语言意识。当然,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把培养语言意识这一任务延伸到与学生广泛接触的日常生活的土壤中去,只有这样时时处处耳濡目染,语言意识才能在学生心田深深地扎下根。只有培养并强化起学生自觉的语言意识,培养起学生对优美语言的追求意识,学生的一些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水到渠成。

2.加强实践历练,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学生起初当然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养成,而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吕叔湘先生也主张“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这些思想启发我们,要在养成学生的自觉的语言意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历练,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从而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叶圣陶语),因此,咬文嚼字习惯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训练。我们在上文曾经阐述过的阅读教学中“据意赏语,涵泳品味”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掌握揣摩比较的方法,并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对于平时阅读报刊或课文时遇到的不认识的或似懂非懂的词语,也就会主动地去查阅工具书以求自己解决。这样,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也就随之养成。当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中养成的咬文嚼字的习惯推广到学生的写作及平时的听说训练中,在写作中善于反复推敲修改自己所运用的词句,要指导学生“写完一句,要看看全句站得住否,每个字都用得恰当与否,是不是换上哪一个字,意思就更明显,声音就更响亮”,“一句、一段写完之后,要看看前后呼应吗,连贯吗”(老舍语)。总之要指导学生多推敲、斟酌。通过这样的推敲琢磨使得自己使用的每一个词语都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句子都合乎事理,合乎规矩,情味对头,声音和谐。在这样的反复推敲琢磨中养成推敲修改文章的习惯。口语交际中,指导学生要善于随时留意自己的和他人的语言,不要说了听了就完事,要善于去比较推敲、分析为什么这样说不错,那样说更好,这样说有什么作用,那样说会有什么情趣。总之,经过这样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学生会逐渐增强推敲词句的敏感性,增强对正确与错误、得体与失当、通顺与阻塞、笨拙与巧妙等的辨析能力,会逐渐获得咬文嚼字的能力与习惯。

(2)积累习惯的培养。首先,引导学生摒弃功利心理,注重远期效应。有些学生不愿去积累语言材料,不愿下苦功背诵名句名篇,过于急功近利,这是应试教育下学生的不良的学习心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颗浮躁之心或一颗被物欲蒙蔽之心,是难以成为语言运用的高手的。要使学生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积累急时用。对于祖国语言宝库中那些久经岁月磨炼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典诗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则尤其要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胸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尤其是成块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时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言不尽意的“语言痛苦”的现象。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语言学习的功效是具有远期性的,即青少年时期如果能背诵下来较大数量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之后,提笔为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意畅达、文字通顺。要告诫学生,不能以近期的得失作为评价标准,不能“近视眼”,只看眼前,不顾将来。教学中可以列举一些语文方面有造诣的大家的事例和名言,使学生相信这一道理。(www.xing528.com)

其次,明确积累内容,指导积累方法。要使学生明确:第一,要掌握积累丰富的词汇(如成语、俗语和谚语等)。汉语“运用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汇掌握的能力”(张志公语),如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写作就能随意调遣词语了,奇妙的句子自然会涌于笔端,就不会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的现象了,说话时精辟的话语便会连珠炮似的脱口而出,就不至于比手画脚好半天,还说不出来。这也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第二,要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诵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识记一些如排比句、顶针句等整齐的句子,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背诵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这样,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思维时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当然除了上述语言材料的积累外,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经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积累。在让学生明确积累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第一,博览强记。通过“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同时,广泛博览涉猎大量优美规范的语言材料,可以规范学生的语言,使他们的语言越来越丰富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纯净,越来越精练,越来越优美。通过强记背诵,才能使了解的或理解的语言材料不是“寄存”在脑子中,而是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使作者的那些词汇、那些句式、那些表达方式成为读者的语言储备,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地步,这样说写时就可以运用自如,这就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着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你就变成了一个扶乩手,不由自主地动作起来。”[5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一些名著名篇),多背诵优秀诗文,同时要做出量的规定。这方面高密一中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对语言积累方面做出了一些规定:高中三年读完12部名著(主要利用寒暑假),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等。背诵诗词100首,文60篇。课外阅读1000小时(每天1小时)[52]当然这方面教师目前已有可资执行的标准,教育部先后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规定了背诵数量和篇目,并推荐了课外阅读书目。其二,搜集摘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百遍,不如抄一遍”,搜集摘抄是积累语文虽“笨”而“好”的方法。平时广大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摘抄好词、好句、佳段、美文;而且还要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或与人谈话时遇到的一些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成语典故、歇后语等作分类抄录,并且还要常温习读背,使之烂熟于心中。这种成块语言的积累,不仅会积累语境中的动态词语,而且也会在运用语言方面综合受益。

(3)朗读习惯的培养。朗读文章是学生接触、理解、消化、吸收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地读出文章的意味,体会到语言运用的鬼斧神工的奥妙;而且朗读过程中,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共同刺激下,还会将作者的语言渐渐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从而有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意义,同时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朗读文章的良好习惯。

首先,朗读示范,激发朗读兴趣。一篇优美的文章,老师在范读的时候,若能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仅能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使学生如痴如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引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因此,教师通过范读,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可以激发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当代教坛新秀清华大学附中的程翔先生极擅长朗读,他曾经写道:“语文课上,我常常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境界中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我的语文课就常常变成了朗诵指导课。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也喜欢上了朗诵。”[53]由此可见教师的榜样力量之大。当然,教师如果自身朗读水平不高,可以借助优秀的录音、录像。总之,在学生面前树立朗读的高标,学生耳濡目染,便会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朗读习惯的培养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训练指导,把握要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指导,使其把握朗读要领。第一,准确规范朗读训练。要指导训练学生读音断句务必准确,能用普通话标准读音来朗读,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不颠倒,不拖腔拖调,不唱读,吐字清晰、准确,停顿准确,能初步对作品有个理解、把握准作品的基调。训练时要反复强调朗读对学习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作自我纠正或请同学纠正,培养认真读书,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第二,流利朗读训练。教师要指导训练学生朗读时要语句流畅,语气连贯,正确把握语调,比较准确地体会出语言表达的感情,指导学生要读得流利,就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要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把握特别注意,还要增加训练次数,多多揣摩,力求熟练。第三,传情朗读训练。要指导训练学生能正确运用语调、节奏的变化,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做到抑扬顿挫,以声传情,以声感人。训练时要重在指导学生深入课文,倾注身心地去分析、理解、体味所读的材料,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体验感情,充分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意。另外,课堂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文章的朗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变换训练形式,善于运用试读、仿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同时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仔细听,有错误,有毛病,要及时指出,对读得较好的要及时鼓励表扬,指出优点,让大家学习。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为之提出不同的追求目标。总之,训练中,既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起信心;同时又感到有台阶可攀,充分调动起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学生就会乐于实践,朗读习惯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当然,我们还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强化习惯养成。许多教师就利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开展优秀作品朗读活动,也可以每学期组织几次朗读比赛;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善于运用朗读修改自己的文章,在文章写完之后,组织学生念给别人听一听,“念一念,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都显露出来了”,然后指导学生一一修改。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巩固学生学得的朗读技能,并使学生的朗读习惯得到强化。

(4)勤于动口动笔说写习惯的培养。为了学好语言,必须试着去用,通过运用来掌握它,如果在阅读中学过的或积累的语言放在头脑中不使用,它就会“生锈”,最终成为锈蚀无用的零件;如果你经常调遣它,为你表情达意服务,不但不会遗忘,而且会使你在使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还会在使用中生成新的语言。这时运用语言又可视为学习语言的方法,正所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种种事实证明,学生高水平的言语表达源自语言运用实践。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动口动笔说写的良好习惯。首先,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自觉意识和强烈欲望。要努力使学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了一个成语、一种句式,仿佛新得宝剑,时刻捕捉战机,一有机会,即用之而后快。平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倾吐的欲望,立即动笔动口写下来说出来。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欲望,才能形成自觉用好语言的习惯,才能把语言学好。其次,激发兴趣,成就激励。对于说的兴趣的培养,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当今社会说话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观赏一些辩论赛、电视节目,让辩手、节目主持人的出口成章的说话能力激发起学生培养说话能力的欲望和兴趣。对于写的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先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用随笔或日记的方式,写自己内心的冲突、苦恼,成长的喜悦,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善于将自己欣赏的语句作圈点、批注,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学中对于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组织系列活动(这方面有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可做范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如组织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周日举行班级辩论赛或学校大型辩论赛,或创设模拟情景,如模拟欢迎、欢送、慰问、祝贺之类礼仪场面或采访、谈判、开记者招待会之类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说”得自然,“说”得真切,“说”得有声有色,感受说的快乐,从而养成勤说的习惯。也可以班级或学校成立文学社团,创办手抄报、班报和校报,鼓励学生勇于投稿,努力使文章在校内发表,更能在校外的报刊发表。我们可以把学生发表的文章复印成集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深信:只要勤于动笔,多写多练,文章变成铅字,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并非“难于上青天”。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勤于动笔动口的积极性就会激发出来,良好的习惯就会得到培养。

总之,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上述所列之外,还需要教师的提醒、规劝、检查、督促,还要辅之以必要的措施和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