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能力的获得,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之外,更多的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学习环境的耳濡目染的影响。这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早在五六十年代张志公先生、吕叔湘先生曾经撰文呼吁要重视语言学习环境问题。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得不旧话重提。目前这两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因素,成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障碍。主要表征是:
1.教师语言素质不过硬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一个人学习语文从模仿开始,而且一直在模仿,……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这说明能塑造学生语言个性并给学生语言修养以积极影响的关键人物,归根结底,还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绝对规范:语音上要使用普通话,用词要准确,表意要明白,语言表达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趣,言之动情。一言以蔽之,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优美、丰富,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教师影响,在效法教师语言运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使用语言和掌握语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依然存在部分教师教学基本功不过硬的状况,这是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宋其蕤、冯显烂先生在《教学言语学》中归纳了教学言语常见病:使用语言常见病方面主要包括“重复”“混乱”和“跑题”现象;语言常见毛病方面主要包括“词语贫乏句式单调”“病句多”“语言不严密不准确”。[33]这些方面或多或少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妨碍学生对语言的正确运用。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有声无形的榜样”的语文教师语言素质方面也令人汗颜,普通话不过关,方言充斥课堂(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学),朗读时读音不准,水平不高,难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不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缺乏艺术性,缺少摄人心魄的魅力;写作工夫欠佳,占有的语言材料匮乏等。教师语言素质方面的这些缺陷,导致了教师不能用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树立一个模仿、学习准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榜样,不能用自身过硬的素质激发起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这不能不说是语言运用教学的遗憾。(www.xing528.com)
2.社会环境中语言污染严重
陈林森先生曾撰文指出:“事实上,高中生(尤其是重点中学高中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语病等已经退居次要矛盾,在逐渐被克服中,而至多地存在的是语言的粗糙、粗俗、粗陋,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学生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34]学生目前存在的语言的粗糙、粗俗、粗陋的现象,究其根源,社会环境中严重的语言污染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一,社会语言不规范现象极为严重。遍布街头巷尾的盗版书错字、语病百出,部分书刊中错用、生造词语的现象屡见不鲜;商场、店铺名称乱写简化、异体、繁体字现象泛滥成灾;影视上随时也会发现繁体字、方言词语泛滥的现象,读音不规范和广告用语窜改成语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读错字的情况更时有发生。这都极大地扰乱了学生的视听,妨碍了学生对规范语言的吸收和学习。其二,网络对语言运用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网络语言运用的庸俗、混乱,甚至出现非语言现象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养成习得规范的文雅的语言习惯。聊天室里充满了庸俗、无聊和矫情的语言,语言的混乱在聊天室里也到处可见,“今晚碰到了一个超级恐龙(反应迟钝)”等不一而足。其三,语言表达的劣化倾向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语言运用中的粗糙、粗俗、粗陋的现象,尤其是部分高考作文充斥着假话、大话、空话的现象,与社会的语言表达的劣化倾向不无关系。山东的严寅贤、张付水两位先生将这种劣化倾向归纳为“三化”:泛政治化倾向、粗陋化倾向和非汉化倾向。其特征分别为“使语言丧失灵性和活性的假大空式的表述,使语言符号……形成一种游离于鲜活生命之外的死板话语,进而使本来极富生命力的语言变得枯燥乏味、凝滞僵化、苍白干瘪”“语言符号的机械、板滞、低层次的拼凑,是名副其实的‘语言豆腐渣’——松散、苍白、无味。”“现代汉语在表达上背离了汉民族语言的基本的语法规则,或中西糅杂,或生造词语,或移花接木,以致使语言表达不伦不类、令人费解。”[35]总之,上述这些不良影响,如不能及时消除,必将给处于语言学习最佳时期的中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带来极大的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