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过程的残缺
早在1962年,张志公先生就在《漫谈语文教学》中主张:“把语言文字讲清楚,从而理解思想内容,懂得了思想内容,又去领会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后,他不止一次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即先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这是走进去;然后根据思想内容,再仔细揣摩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走出来。张志公先生的这种走个来回的阅读教学思想明确地告诉我们,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只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浅层次内容,其最为根本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应放在引导学生走进语言的深处,依据思想内容去品味作者“怎么说”的,指导学生感受、品味、模仿并学会实际运用。而我们目前语文课大多只停留在“语言——思想”的层面上,即仅仅停留在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述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在内容的理解、分析、鉴赏、消化、吸收上大做文章,甚至还人为地加大课堂容量,但就是不能够教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理解、消化内容的基础上再来思考、品味、体悟一下这样的人文内容是靠什么样的语言怎样来表现的。这实则丢掉了中学语文课最根本的东西——踏踏实实的学习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方法,因而丧失了中学语文课的实际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终不能在语言学习上获益。这种阅读教学只停留在语言——思想这一层面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广大教师未能树立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阅读教学中心任务的理念,也就是教学中未能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于二者的关系,王尚文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他学科所教所学的是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如何表达,侧重于语言表达的形式。换句话说,其他各学科重在‘说什么’,语文课重在‘怎么说’。而对语文来说,明白它‘说什么’固然重要,但却是为了达到理解它‘怎么说’这一主要目的。”“对于一篇优秀的言语作品来说,语言表达的形式总是具体而又独特的,使学生对这具体而又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有所领悟有所体验,从而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的语感,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17]这就告诉我们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过程残缺这种状况,不能仅着眼于语言材料分析基础上的思想内容的把握,而忽视了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载的“道”;更不能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去知其然,而忽视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忽视以课本为例子去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教学方法失当(www.xing528.com)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法重感知、重积累,不重分析。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的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语文教学形成了以分析教材为主的框架,从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条分缕析。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讲为主,全面灌输。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为讲而讲。串讲以层层剥笋的形式将完整的课文肢解为孤立零碎的文字符号与失去意义联系的单个词语;“讲析”用所谓的条分缕析的方法将浑然一体的作品割裂为抽象干瘪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串讲”“讲析”往往使学生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端,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忽视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之妙和表情达意的功能的感受和品味,到头来学生只知道“语言是什么样的”,而不知道“语言在这里是怎样使用的”,初、高中六年下来,课文学了不少,可依然不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种做法的实质正如洪镇涛先生所言“以指导学生研究语言取代了组织学生学习语言”。其根源在于一则把让学生理解内容并归纳课文中心作为了教学目的,而未能正确地认识到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张志公先生在《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中说:“语文教学的首要的、专门的任务是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中讲到:“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模仿什么,怎么模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18]韩雪屏先生也曾讲到:“中学语文课程学习,虽是从他人的言语精品入手,但最终仍要落实在学生的言语实践上。因此,如何把握课文特点,针对学生年龄特征,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动态的言语表达经验,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特定内容。”[19]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谈道:“表达内容只能落实于言语形式,表达内容的差异只能体现于言语形式的差异,学生对言语对象的感觉来自它的言语形式,课文言语的表达形式始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纲’,应当牢牢抓住这个‘纲’。”[20]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专家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组织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让学生研究语言,更不能把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出课文中心作为目的。二则在于未能认识到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这种以讲析为主的教学,仅注重了理解,而忽视了语言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理解基础之上的感受。对此,王尚文先生曾从语感培养的角度作过明确地评价:“从创造语感的角度看,理解绝不是唯一的和最终的目的,它仅仅是为感受进行必要的铺垫,必须服务于感受。我们认为仅仅使学生对课文的言语形式、思想内容、写作方法等等有所理解,这样的语文课未必能打及格的分数,因为没有向感受跨进一步,语感的创造还是功亏一篑,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对课文有所知的基础上更有所感,以达到人化学生的语言器官,进而人化学生的心理结构这一根本目标。”他特别重视阅读教学中学生感受语言这一环节,并强调:“为了创造语感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以他们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等等去触摸它,使学生之心‘入乎其中’,与言语对象的那一颗心发生共振共鸣;又要‘出乎其外’,玩索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在出入往复中使感受不断深化。”[21]由此看来,感受是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全息的,情智交融的,是人心与文心的融通,是综合的,同化的。而以讲析为主的教法,实际上是剥夺了学习主体在课堂中感受、领悟、品味具体语境中语言运用之妙的权利,也浪费了学习主体用来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大量的时间,无益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