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用能力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给语用能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即使是在‘语用论’者这个范围内也是没有定论的。”下面我们尝试以语言运用的层面划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作一探讨。[7]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发现,三位先生认为语言运用能力应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20世纪90年代,人们更多地借助西方语言学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划分,以及语用学、言语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语文教学理论界把“语文”界定为“言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顺、李维鼎、李海林等,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首推李海林先生。他于2000年出版的《言语教学论》曾经提到:“所谓言语,就是语言的运用,人们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里的关键是‘运用语言’,落脚在语言运用上”,很明显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唯一目的。然而,何谓语言运用能力?本人查阅所见到的所有工具书及论著,却未找到任何一种现成的定义。李海林先生在《言语教学论》中写道:“语用能力的内涵是什么,怎样给语用能力一个科学的定义,即使是在‘语用论’者这个范围内也是没有定论的。”[5]本人不揣浅陋,试图借助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这方面的阐述,给语言运用能力作一简单定义。下面我们尝试以语言运用的层面划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内涵作一探讨。

早在1997年章熊先生曾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二)》(以下简称《沉思二》)中从个体发生学的角度对语言运用的水平作了层面划分,每一层面分别就阅读和表达方面的表现作了列举(详见《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2004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刊发了章熊、张彬福、王本华三位先生合著的《语言技能研究(一)》一文,文章从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角度又阐述了语言运用的不同层面,与前文相比较,不难发现前文中不同层面中涉及的阅读方面的表现不再列入其中,本人认为后文的阐述体现了语言运用能力的不同能力层面。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该文中有关语言运用的不同层面的划分内容。

文章将语言运用划分为四个层面,指出语言运用的第一个层面是“规范化”,认为属于个体现象的个人言语行为需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改造,同时由于“自然习得的母语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同角度的矛盾”,需要一个被称之为“个体语言社会化”的适应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书面语言方面。针对这个层面,章熊先生在《沉思二》中指出“言语表达是否正确以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为依据,表达的效率则以对各种语言模式的熟练程度为前提。中学生的语言运用正经历着从口语向书面语的过渡,因此掌握母语的书面形式就是这个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语言运用的第二个层面是“熟练操作”,其主要特点是“在这个层面上,表达者不仅对一个句子的组织已经操纵自如,而且对语言形式的控制范围已经超出了句法,他们已经能够瞻前顾后,自然衔接。在这个层面上,语言的运用者已经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语言运用的熟练,就能够要言不烦,而且在一定的同义形式中进行选择。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能够注意不断提高自己言语表达的清晰程度和流畅程度。‘熟练’应该是一个高中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章熊先生在《沉思二》指出这一层面“大体上相当于语文教学大纲中的‘简明’和‘连贯’”。语言运用的第三个层面是“适应和利用语境”,其主要特征是“在这个层面上,语言的运用者已经能够注意上下文之间语言形式的和谐,并且注意与场合、情境的协调。再进一步,他们不仅能够注意避免自己语言的运用和语境之间出现冲突,还能够积极地利用语境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到了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运用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自觉性。”章熊先生在《沉思二》中指出:“语言表达的这方面要求,大体相当于《大纲》中的‘得体’,这一层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只能是一个期望性目标。”语言运用的第四个层面是“艺术化”,特点是“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这是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也是主观色彩最强的层面”,“少数学生可能接近这一境界,其中个别学生可能由此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但就整体而言,我们只能把他作为一种积累因素而不能作为行为目标。”[6](www.xing528.com)

根据作者对语言运用的四个层面的特征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文章所指出的语言运用的四个层面,实际上也就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四个能力层面,从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所谓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或言语)形式(口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的能力。对此,专家学者有无类似的表述?答案是肯定的。胡藻之先生在《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中学语文》1995年第9期)一文中提到“口语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书面语言表达的学习与训练,亦即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训练应视作中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着重号系笔者所加)刘淼、肖颖两位先生在介绍当前德国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前德国语文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课中的‘口语表达’、‘书面语言应用’和中学的‘口头和笔头交流’,均属于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和笔头表达的实际能力而设置的。”[7]从上述引文中可以发现,三位先生认为语言运用能力应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这与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另外,张志公先生曾谈道:“向学生进行语言教育,最主要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三)指导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说话和写作。”[8]阎立钦先生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中明确指出:“说是口头的表达,写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所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说写的能力。”[9]樊高贤先生也曾经谈道:“听读侧重于对语言的理解,说写侧重于对语言的运用。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10]从这些表述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说和写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我们不妨给语言运用能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所谓语言运用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或言语)形式(口语和书面语)表情达意的能力。包括说和写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