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意识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课标》的这一导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广大的教师更新观念,而且也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意识

纵观教育部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1]中,不管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实施建议”及“附录”部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明显增加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意识的内容,并且对一些意识的培养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对于语文学习意识问题,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曾经就作文考试问题谈到过:“假如我的想法有点儿对头,那么该如何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使他们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是需要研究的。”[2]我想不只是让学生对作文考试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整个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一个正确认识。观念决定方法,正确的意识能够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方向,激发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看来,《课标》的这一导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广大的教师更新观念,而且也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培养正确的语文学习意识。那么,新课改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语文学习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课标》及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自觉的审美意识

《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第2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处处存在着美,学习、工作、生活处处需要美,要善于发现和自觉追求美,有意识地把实用目标、科学规律和审美要求结合起来,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质量;尤其是阅读过程中要自觉选择那些文化品位高的优秀的经典性的作品来作为自己阅读的对象,自觉地抵制并远离那些情趣低下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同时,我们还要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明确美丑的标准,提高学生明辨美丑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活动中,进行更广泛、更复杂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养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也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精神的底子,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2.探究意识

《课标》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实施建议”部分都明确提出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问题,“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第2~3页)、“引导专题探究,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第21页)、“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行综合考虑”(第25页)。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使学生明白不管探索的结果跟别人相同还是不同,最有价值的就是探索的过程,学习中不能仅着眼于获得问题的答案,而且还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具有了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最基本的认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口语和书面语的语感和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的能力,具备了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的条件,要学会自己去探索问题,敢于去探索未知领域。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观念,大力倡导并开展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感受到探究问题的快乐,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中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

3.积累意识

《课标》明显加强了对高中阶段积累的重视,“课程目标”部分多次提到“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第6页),“丰富传统文化积累”(第10页)、“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第11页)。所有这些积累行为的养成有赖于积累意识的培养。教学中要使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大量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摘抄、背诵等方法去积累丰富的材料(主要包括语言材料、生活经验材料、思想情感材料、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等),积累文化,积累创作素材;不但要有随机的积累,更要注意有目标的积累。

4.整合意识

“课程目标”部分提到“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第6页),要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明白从小学到高中,学习语文有近十年的历史,应该说积累了不少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知识和体验,到高中理所当然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要认识到整合的过程就是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归档贮存、清理要点、融会贯通使其成为自己的财富的过程;更是在整合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使学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提要钩玄、去粗取精、由博反约的整合方法,从而使学生为形成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奠定基础,为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5.精品意识

《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多次提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第6页)、“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第8~9页),这里要求学生选读的是“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好书”,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取法乎上,选择阅读材料时,应有一种精品意识。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目前众多印刷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地阅读,一旦阅读低劣的作品,不仅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还会在思想上或语言表达上受到不良影响,沾染上不良习惯。因此阅读时应有意识地选择古今中外那些思想艺术均达到较高境界且经受了历史检验而流传下来的文学经典名著,努力培养阅读一流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的品位,从这些思想境界和审美价值高的文学经典名著中努力汲取其中的思想艺术营养,在熏陶感染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6.文化意识

《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提到“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第7页),“实施建议”部分也提到“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第21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吸收、学习文化的过程,阅读什么样的文章就是接触什么样的文化,尤其是其中的词语和各种表达方式中都蕴藏着各个时代的文化积淀,这当中既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思想观念文化,要自觉地在语文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累,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精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而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从而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吸纳多种文化信息的营养,用于培养心智,润育灵魂,提高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

7.问题意识(www.xing528.com)

《课标》的“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提到“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第3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第6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要指导学生培养起问题意识。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发现问题永远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善于发现问题就要使大脑始终充满问号,在生活和学习中多问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疑点,尤其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包括听惯了的和看惯了的),对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留意观察,对人们习焉不察的问题,能够多问个为什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思考,从原来看不出问题,到后来能一次、再次地发现问题,这样,就会逐步增强对问题的敏感性,慢慢养成问题意识。

8.规范意识

《课标》的“课程目标”部分有关“语言文字应用”内容中提到“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第12页),这里强调要培养的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规范意识,主要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遵守汉语的规范化标准意识。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汉语的规范化标准主要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两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语音规范化,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词汇规范化,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法规范化,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同时,教学实践中要告诫学生在语言运用中不能生造难以理解、甚至谁也不懂的词汇与句子,并且要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规范的语言运用。

9.主体意识

《课标》在“实施部分”中提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第15页)。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最终的知识建构需要由自己来完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的认识世界必须由自己自主地能动地去生成、建构,尽管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弃绝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墨韵书香,与作品产生共鸣,通过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不是一味地依赖或等待教师的答案。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悟,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文,并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写作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地自主地写作,敢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10.应用意识

《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中有关“语言文字的应用”的教学内容中提到“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第20页),评价部分提出了对学生的“积极的运用意识”的评价要求,“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也提到“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用语文的意识”(第27页)。由此可见,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项语文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实践,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贵在实践。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学”与“用”必须统一起来。语文是工具,工具拿在手里就要不断地运用,平时积累的许多语言材料,背诵的古典诗词,记忆的名言警句等等,都需要在应用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不用只能成为“书呆子”“两脚书橱”,也就失掉了学习的意义。另外也要认识到生活和学习中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时时处处要想到用语文,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应用环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做到学用结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才干,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1.大语文意识

《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中有关“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到“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第27页),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白语文是母语课程,它与外语不同。生活在母语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事事洞察皆学问”,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语文学习的机会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使是学习其他课程,如学习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等,这些课程内容的语言表述也值得我们有意识地学习,如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语言严密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语言的简明、准确。在学习这些学科时,要自觉地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时时处处想到“学语文”。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资源,不仅在课堂上学语文用语文,更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做到在生活中丰富生活经验,积累大量的语文材料,从而有助于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当然,教学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特长、自己的发展需要合理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意识)、求新意识(阅读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写作中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表达方式意识)等。所有这些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广大的教师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各种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相关意识的培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