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第2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项脊轩志》中“借书满架”一句,与课文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将其译成“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种翻译看似讲得过去,但是细一琢磨,就觉得有悖情理:其一,与事理相违。虽然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依常理,所借之书往往不会太多,时间也不会太长,况且借而不还,堆积在自家书架上,这显然在事理上是讲不通的。再则,归有光也是书香门第,并且“自束发读书轩中”,大母也曾言“吾家读书久不效”,由此可见,满架之书都是借的,也是与理不符。其二,与情不符。面对着摆满书架的别人之书,能够怡然自得,“偃仰啸歌”,陶醉其间,作为出自书香门第的归有光会有这种行为?这显然与情不符。那么“借书满架”该做何解?有人认为“借书”当为“积书”,我认为不甚妥当。若仅看成“积书满架”,与下文“偃仰啸歌”之间语意缺乏连贯,似有脱节之感。我认为,“借书”当为“藉书”(古代“藉”在某些意义上是与“借”通用的),按《古汉语大辞典》注,“藉书”:谓用书籍代替卧席。喻迷于诗书之中。我们认为这一解释是适用于这一语句的。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上下语境,“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是写在轩内静坐而怡然自得的读书生活,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是写轩外那种幽静而怡人耳目的自然景象,二者恰好相映成趣。由此可见,“借书”释为“迷于诗书之中”是恰当的。“满架”释作“摆满书架”,也不妥当。一则有夸耀之嫌,再则作者描写项脊轩时写道:“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下雨之时,“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由此可见,项脊轩是何等的狭小,室内放置何物?只有可移动的一案而已,何来“书架”?我们认为这里的“架”不是指书架,查《辞源》,架有义项:量词,指室内两柱之间为一架。本文“架”当释作此义。这里用“满架”代指整个项脊轩。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借书满架”当意译为:我在室内徜徉于诗书之中,这样就与下文“偃仰啸歌”语意连贯起来,行文紧凑。
“东犬西吠”课本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这种翻译字面上看遵循了直译原则,能讲得通。但细一琢磨,就感觉与事理不符。这种翻译会令人产生一系列疑问:难道只有东家有狗、西家就没有狗吗?难道只有东家的狗耳朵好用、会叫,西家的狗耳朵就不好用、就不会叫吗?显然这种翻译从事理上加以推敲,难以立脚。从文章上下文来看,作者这里写的是众叔父分家之后,原来的大家庭变得嘈杂不宁的景象,这里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看作“东犬西吠,西犬东吠”,应译成: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听到东家的声音)就对着东家叫。
综上所述,在翻译文言文词句时,我们在借助上下文语境、结构等因素推断、翻译词句含义时,不妨多以“理”解文,多从事理和情理方面加以推敲分析,这样翻译会更准确、更贴近原文旨趣。(www.xing528.com)
(与朋友合写,原文发表在《学语文》200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