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互爱、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才能大胆质疑、辩论,师生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碰撞、展现,语文课堂也才能呈现出它应有的活力。实际上,在当今,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不仅仅在课堂上,学生有的教师可能未必有。因此,教师只有树立民主平等观念,营造宽松和谐氛围,师生才能在“对话”和“互动”中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动态生成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具备两种最基本的意识:第一,学生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仅仅盯着教学案不放,只着眼于预设的教学任务能否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能否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时刻关注学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只有教师具有了学生第一的意识,教师才能及时地捕捉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动态的资源,才能有利于形成生成性语文课堂。第二,民主意识。这里的民主意识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搞“一言堂”,不能将教师自己预设的答案定为标准答案、唯一答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回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对同学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只有具有民主意识的课堂,才能生成丰富多样的观点,才能在课堂上出现热烈的争辩场面,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争辩中得到提升。
同时,教师不要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多设置问题情境,或设置富有启发性的主问题,或适时追问,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推动课堂的生成。如肖培东在带领学生学习《琵琶行》一文时,就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开放性的问题:“以你的初读感受,想一想,这首《琵琶行》绝在何处?”问题一提出,就立即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投入到了对文本的研究思考之中,或从音乐的描写,或从语言,或从高超的琵琶技艺等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再如,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精彩。如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刘盛浪老师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让学生鉴赏林冲到了草料场后去沽酒中的有关细节描写时,一学生分析:“这段用了很多动词,比如‘取’‘挑’‘盖’‘戴’‘拿’‘拽’‘反拽’‘上锁’‘带了钥匙,信步投东’这些动词表现了林冲很细心谨慎的性格特征,做事有计划有步骤。”就一般教师而言,学生通过细节分析出人物的性格,文本的分析品味也就结束了,但是刘老师并没有止于此,接着追问了一句:“你思考一下整个房间里除了一堆破烂什么都没有。为什么林冲如此小心地呵护这个破烂的草屋?”学生回答之后,刘老师又接着追问:“那林冲拿了钥匙,同学们,他拿的仅仅是一把钥匙吗?钥匙有没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学生回答:“出门时,你带上钥匙你就放心了。因为即使你在外面碰得头破血流,这个世界里还有一扇门在为你打开。所以作者在本文专门两次写了钥匙。林冲拿了钥匙表明在这个冰冷而孤寂的世界里面,还有一扇门他可以打开,可以在里面默默舔舐自己的伤口。哪怕打开一扇门之后里面是破破烂烂的,但是总有一扇门可以为他打开,让他栖身,让他疗伤。他握住了钥匙就好像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握住了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一个契约,表明这个世界还没有抛弃他,所以他特别珍重这个钥匙,然后出门时把门给锁上。锁上,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很细心地呵护。哪怕门里面就是一堆破烂,但那是当时林冲的整个世界,他愿意抱残守缺,他愿意安于现状。”[4]刘老师的连续追问,生成了课堂学生精彩的回答。
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对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方面及时进行调整(如增减等),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即时调控应变的能力。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要做到对有效的生成要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课堂精彩纷呈;对无效的生成要及时调控,让它迅速回归正题,同时又要力求不浇灭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
(原文发表在《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5期)
【注释】
(www.xing528.com)
[1]陈礼林.用问题生成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10).
[2]彭玉华.利用动态资源 激活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5(2).
[3]殷晓静.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蔡智敏,姜联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高中组)[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161-1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