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叩思录:主问题引领,贴着文本行走

高中语文教学叩思录:主问题引领,贴着文本行走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都能够唱这首《琵琶行》。千古绝唱,《琵琶行》!好,她的身世再读下去。因此,这是《琵琶行》中的两个绝。生5:通过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写出了白居易在官场上的怀才不遇。在这个现场,白居易颤动了。生6:白居易是被贬职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也是因为别人的陷害。

高中语文教学叩思录:主问题引领,贴着文本行走

片段三

师:好,知道这首诗在那个时候它的流传程度吗?知不知道?要不要我说一下?(学生:要)那个时候曾经有这么一句话“胡儿能唱《琵琶行》”学过历史,知道吧,胡,应该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都能够唱这首《琵琶行》。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的轰动。而经过时光的洗礼,岁月来到现在这个时候,这首诗依然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说它,它是一首“千古绝唱”。(板书:千古绝唱)千古绝唱,《琵琶行》!接下来,同学们再次进入诗歌。考虑一下,既然我们说它是千古绝唱,那么这首诗绝在什么地方?你认为,这首诗绝在什么地方?我们已经读了两遍了,以你的初读感受,想一想,这首《琵琶行》绝在何处?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我们再等等别的同学,希望有更多的同学举手。哪个同学还能看出来,这首诗绝在何处?来,你来说说。

生1:他对音乐的描写用比喻的手法,我觉得很好。

师:一句话音乐写得好,是这个意思吧?

生1:对!

师:好,你请坐。我们再找一位同学,你是怎么认为的?

生2:我觉得这首诗语言优美,优美中又不失通俗易懂。

师:这句话把白居易诗的特点全概括了。这首诗,尤其是在写什么的时候特别漂亮?

生2:写琵琶,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其实很多句子都非常著名。看到了没有,你们两个都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语言、音乐,其实也就是说,这首诗在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句子是非常出神入化的。是不是呀,请坐,绝就绝在这个地方。

片段四

师:也就是弹的是琵琶,听到的却是她的一段人生经历。非常好,所以呀,这首音乐传入耳朵的或许是某个旋律、音符,但是进入心灵的却很可能是琵琶女的一段伤心往事的回忆。那我们就来看看琵琶女有着怎样的身世。来,一起来读读琵琶女的身世。(老师范读第三段)这段事情是怎么通过他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那个同学能看出来?仔细思考一下,琵琶女的这段身世是怎么通过他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不是说“说尽心中无限事”吗?那么,你从哪一段弹奏读出她在说哪一件事?刚才那位女同学,你再来读一下。

生1(读):十三学得琵琶成,……秋月春风等闲度。

师:好,她读的这段话,表现在上面的琵琶声中,可能会是哪几句?

生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师:为什么?

生2:她刚开始的时候就很受欢迎,后来年纪大了,人老珠黄就……

师:也就是说这个同学刚才读的这段话是这个琵琶女的一段如歌的岁月,应该是比较欢乐的。你是不是把后面的不欢乐的内容也放进去了。

生2:但是他后面说……

师:但是,他还没读到呢!你先别急呀。所以你说说看,是哪几段在回忆这个往事?

生2: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师:对了。这些欢快的、珠圆玉润的声音,其实都在回忆一段很美丽的事情。好,她的身世再读下去。

生3: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师:好,这个时候,琵琶女来到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年老色衰、好景不在,只好嫁给商人了。那你看看,此时可能会对应那几句?

生3:我觉得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为什么?

生3:他年老色衰,于是嫁给了商人。这段往事,应该是悲凉的。所以我觉得是这几句。

师:接下来,陷入人生的沉思当中,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好,再看看,有了家了,是不是就幸福了呢?“商人重利轻别离”,所以琵琶女依旧是“绕船月明江水寒”,所以想到这里,琵琶女的心情又有了一个大的突破。到后面“银瓶乍破”,这个“乍破”,不是人生的柳暗花明,而是表现了琵琶女内心的悲愤到了极点。所以我们说这个音乐的描述里,已经暗暗含着琵琶女跌宕、颠簸、悲凉的一生。所以同学们,当一个人用心来弹奏这一切的时候,你一定要用心读出这段精彩的描写。因为它是千古绝唱中的一绝。好,我们一起读一遍这段琵琶声。

(学生齐读)

师:比前面好多了,但是感觉还是没有完全进入。跟着老师试试看。(老师与学生一块儿读)“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什么要白呀?换成黄,行不行?

生4:为了突出心里的悲惨凄凉。

师:惨白,是吧?这就是一个侧面烘托高超的技艺。这样的话,就有两绝了。一、出神入化的语言表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二、高度概括的语言塑造琵琶女的形象。因此,这是《琵琶行》中的两个绝。你考虑一下,还有没有比这更绝的东西?整首琵琶行,你还能找出更绝的吗?

生5:通过写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写出了白居易在官场上的怀才不遇。

师:也就是听她的琵琶声想到了自己的悲凉。音乐是可以打动人的。大家一起翻到《蒙娜丽莎的魅力》,中间有一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里是怎么写的。一起来读读。

(投影展示)

它们会唤醒隐伏在我们心底的意识,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

(学生齐读)

师:一个声音在我们的灵魂上可以连续延长至无穷尽,并可引起我们无数的思想与感觉的颤动。在这个现场,白居易颤动了。他感到了自己的身世,他想到了自己的坎坷。因为他是被贬来到浔阳的,来到这个地方的,所以他一定有很多的思想,很多的感觉被琵琶女唤起,而唤起的顶点,化成了一句千古名诗。哪一句?

(学生齐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片段五

师:找一找看,白居易找到了哪些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一个是做官的文人,一个是社会底层的妇女。他们之间怎么会有共同之处?想一想看看,两个人的身世,两个人的经历,你觉得哪些是相同的?

生6:白居易是被贬职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也是因为别人的陷害。

师:讲出了一点,都是从京城来到这个荒芜的地方。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7:我认为他也是由盛转衰的。(www.xing528.com)

师:由盛转衰的,怎么说?

生7:“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一句就可以看出由盛转衰。

师:辞帝京,都从京城到了这个地方。都经历了一段荣耀时刻,然后现在都面对一种衰退的心境。还有吗?

生8:我觉得他们都同样的孤独。

师:都同样的孤独。

生8: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师:都有一种孤独、凄凉的心态,是吧?旁边的同学,你再说?

生9:他写琵琶女的年老色衰衬托白居易被贬之后的门庭冷落以及满腹辛酸。

师:其实我们知道,琵琶女在京城中,曾经一曲琵琶惊动天下。而白居易他也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人。所以他们都有着同样的身世。尽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相同。因此引来了一句话(学生接上齐读:“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这句话不能这么读,“座中泣下谁最多?”预备,读!(学生齐读)所有的酸楚最终都化为了眼泪。这个“湿”,湿出了一点凄凉,湿出了一种温暖,湿出了一份同情,也湿出了一份理解。所以把它读好,是我们的责任。“江州司马”预备,读!(学生: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就让我们感受到白居易内心的复杂的情绪。所以,我们讲这里有他的思想与颤动,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同学们,看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你觉得白居易的最伟大之处是什么?他能够唱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你觉得白居易的最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10:他有宽大的胸怀。

师:宽大的胸怀。是的!

生11:他从京城流落到这里,没有一丝的放弃。

师:有一种宽广的胸怀。

生12:才华横溢

生13: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理解别人的身世。

师:善于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这句话很关键,有一个平等的心。这是白居易的最伟大的地方。你看,作为一个封建的官吏,一个文人,我们来看一下北京大学的孔庆东教授,他说的《琵琶行》的三绝:

(投影展示)

第一绝是白居易用出神入化的语言写出了琵琶女的绝顶艺术才华;第二绝是白居易用高度凝练的笔墨形象地概括了琵琶女的生平,写出了千千万万个歌妓的典型命运;第三绝是白居易用一颗伟大的爱心,把琵琶女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不朽名句。

(学生齐读)

师:所以才华以外,更重要的是一颗伟大的心。看看毛泽东主席这么评价:

(投影展示)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乎?”此论堪称高远

所以,这三绝应该成为你内心深处一颗璀璨的珠子,牢牢地吊在我们吟诵《琵琶行》的声音里,最后再让我们背出这句千古名句。

从肖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真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反复诵读中感知、品味,充分体现了文体意识

余映潮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五十讲》中曾提出:“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有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肖老师的课堂处理,正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充分把握住了诗歌是诵读的艺术这一特质,并且充分利用自己善于诵读的特长,整节课诵读贯穿了始终,引导学生在诵读涵泳中感受诗歌的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节课的诵读有两大亮点。第一,课堂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诵读:有分析前学生个体的感知性诵读(如片段一)和分析后的品味性诵读(如片段二);有学生轮流的个读、男女组合式和全班的齐读;有学生自由的读、教师的领读、教师指导下的读和教师的范读;还有对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和背诵等方式。整节课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循序渐进地理解了内容、理解了情感、领悟了“千古绝唱”的“绝”之所在。

第二,肖老师对诵读的指导方式多样,并且非常地细致、耐心、到位。“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要能分辨语气的轻重,要使声调有缓急,合于原文的意思发展的节奏。注意文本的意思,不要被声音掩盖了,滑过去”。(朱自清语)肖老师可以说深知其味。面对着课堂伊始就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朗读,肖老师并没有退缩,而是根据学情,从第一个学生的朗读开始着手进行指导,从整节课看,采取了两种指导方式。其一是教师示范诵读的熏陶与引领。如片段一所示,当第一个学生读完第一段之后(学生读的缺乏感情,没有注意节奏和频率,一个调子下来),肖老师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说了一句“你听听看,我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接着有感情地范读第一段,范读之后启发学生比较体悟朗读方法,引领学生注意朗读的感情、停顿和节奏问题,并且没有急于推进教学内容,而是进一步让学生诵读感受方法。其二是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具体的诵读方法指导,授之以“渔”,以声传情。下面笔者选取课堂中的一个镜头,我们看一些肖老师是如何具体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由流畅变为冷涩。慢慢慢慢地受阻了,这个水就流不动了。是这个意思吧,把话筒交给刚才这个女同学。这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接下来,你读出这两个不同的声部。前面是很流畅很婉转的,后面是慢慢地冷涩下来。

生1(朗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师:怎么觉得这两句话还是一样的。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前一句话声音要轻还是重?(生:轻)轻,划过去的感觉。后一句的,重,让我们觉得声音越来越受阻了,男同学来表现。女同学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

(学生朗读)

师:男生不还不够,你们只是把她的声音读出来了。情感还是没出来,读得要慢。慢慢慢慢重,慢慢慢慢窒,慢慢慢慢梗塞。来,还是女同学第一句,男同学第二句。

(学生朗读)

师:这次感觉就好了,给自己鼓鼓掌!(学生鼓掌)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诵读比较平淡,没有准确地传达出文本的感情,肖老师引领学生在准确感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内容的基础上,具体细致地指导学生诵读此句时如何处理声音轻重和语速快慢,以便以声传情,并且采用男生、女生各一句的方式反复诵读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诵读的方法,提升了诵读的能力,而且还真正起到了以诵读来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作用了。

肖老师的这节课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用教师的范读、领读,用学生的不同方式的反复诵读,真正读出了“语文味”。诵读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不仅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深处,让学生对作品用词、用句、节奏、情感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让学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琵琶行》的“绝”之所在。这节课的诵读,可以说充分体现了诗歌这一文体特征,体现了执教者的文体意识,是真正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二、主问题引领,贴着文本的语言行走,体现了文本意识

这一节课的品析环节中肖老师从学生对文本的初读感受入手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那就是“以你的初读感受,想一想,这首《琵琶行》绝在何处?”。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一提出,就立即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很快找到了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句子,肖老师即此引领学生分析了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和出神入化的语言。但是肖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又用一个分问题“仔细思考一下,琵琶女的这段身世是怎么通过他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将音乐的描写与琵琶女的形象分析结合起来,将文本的解读又深入了一步,这一过程中始终紧扣文本的相关语句,让学生去品味,去感受琵琶女的悲苦身世,完成对琵琶女的形象的分析。最后又用一个分问题“找一找看,白居易找到了哪些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一个是做官的文人,一个是社会底层的妇女。看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你觉得白居易的最伟大之处是什么?”引领学生与文本的语言对话,与作者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感悟作者的伟大人格,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处。

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出肖老师以一个主问题构建了整节课的框架,以两个分问题引领学生贴着文本的语言行走,引领学生品味文本的语言,深度解读文本,整节课环环相扣,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三绝的结论,这种处理处分体现了执教者的文本意识。

(原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