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会追问,课堂观摩的教师要学会追问执教者教学行为背后的依据、背后的理念,思考执教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教学问题以及这种设计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其中的学理依据是什么等。这样追问下来,观课教师就不仅可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观课教师不仅可以从课堂的现场中学到众多的实践技能和教育教学理论,而且对课堂现场的思考力、领悟力等能力会得到不断的强化,现场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如笔者在上海育才中学挂职学习时,曾观摩过上海市特级教师李强老师执教的《琵琶行》一课,李老师让学生读完小序后,让学生思考:哪些方面他们(指白居易与琵琶女)是“同是”?讨论一下同在哪里?李老师引领学生分析了二人同处被冷落的地位,都是人生的低谷;都有辉煌的时候,一个是在京城长安做官,一个是红极一时的明星,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了琵琶女红极一时的表现,同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白居易写到琵琶女红极一时的情形时,会想到什么,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白居易在京城做官时盛极一时的情形。接着分析了同是的第三方面内容情感方面同是天涯沦落。分析完这一些后,李老师引领学生分析体悟了两处细节描写,欣赏了两个字,一个是“寻声暗问弹者谁”中的“暗”字,另一个是“移船相见邀相近”中的“邀”字,品出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尊敬,体现了白居易骨子里就是同情弱势群体,核心是白居易的亲民思想。听完课后,我品味李老师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前面是分析二人“同是”的具体表现,后面却在赏析两处细节描写中的两个字,感觉课堂结构很松散,课堂上随知识点而设而为。之后又一想,像李老师这样的特级教师课堂设计会这样缺少推敲吗?这其中的玄机是不是自己没有悟出?于是就追问:他为什么要引领学生学习这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一追问猛然领悟:白居易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不是仅仅一时的兴起,不是仅仅因听到琵琶女的“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音而生情,不是仅仅被琵琶女的琵琶声所打动,而是他的思想深处,他的骨子里就有一种同情弱势群体的亲民思想。李老师课堂上的这种引领学生的分析思路不是仅仅就文本而分析文本,而是挖掘到了作者的内心、作者的心灵深处,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看似松散,实际上是何等的匠心独运,对文本的分析是何等的深刻,又是何等的自然、水到渠成。从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对文本做出独特而又深刻的解读能力,唯有如此,才会有匠心独运的课堂教学设计。(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