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教学的各种不同形式关系的对话中,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为主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要富有成效,就必须先把握好这一核心。为此,就需要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层次和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对教材做出取舍、增删,构建一个能与学生发生情感沟通的对话的文本,为对话提供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达到最佳状态。蒋成禹先生在《语文课读解学》一书中对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和读者接受类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讲道:“作品文本或课文的优劣,不在于向读者提供了多少信息,主要在于能否刺激读者审美的欲望和对事物的联想,引起信息和意义的再生产。文本接受,也不在于深度,而在于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是否协调、默契。”他还指出了读者接受的四种类型,其中列举的最后两种被看作是较为理想、常见的交流类型,其一是“读者水平层次与文本深浅相当,文本输出的信息,与接受者的水平完全合拍,这是理想的交流,等(=)值”;其二是“读者水平层次略低于文本,接受者经过努力或他人诱导,可以进入交流,近似(~)值,这种情况最为常见。课文的读解,师生之间的交流,一般都属于此类,它也可以进入交流的最佳状态”。[5]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文本优劣的评判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大胆地对教材作出“裁剪”,如可通过问卷调查,把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过旧的陈腐的课文去掉,或把那些学生难以接受的并且与其认知背景差距较大的无法产生协调、融洽对话交流的课文删掉;另一方面,建立灵活补充,新陈代谢的教材选编机制,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那些能诱发学生思考、能令学生窥斑见豹、能由此及彼、获得超越文本意义的价值的好文章引入课堂,作为对话的文本。如利用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源头活水,播放图文并茂的优美的电视散文,与课本相关的影视剧及一些可观性极强的栏目,像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辩论赛等。再如开展拓展性阅读、专题阅读,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类似的或与此相关的自己喜欢的文章来阅读,或教师利用自己占有丰富材料的优势,补充时文、美文等文字性材料及图片材料和音像材料。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面对现实,研究学生,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学生一起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同或最为学生关注的文章来学习,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打破教材的单一性状态,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随时引进时代活水,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构建平台。[6]有些作品往往与学生的前理解存有一定的差距,或是学生找不准正确的解读方式,这时,教师就需发挥主导作用,要恰如其分地向学生提供有关作者和文本的背景、资料或是不同读者对作品的评判,以调节审美时空距离,让学生贴近作品。如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生初次诵读课文,难以体现出孔子斥责冉有的前后的语气态度变化,这时,教师就要适当地介绍孔子的思想主张,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待冉有的答语所表现出的态度,并用扮演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在诵读表演中调动学生的深度情感体验,从而贴近孔子,与孔子直接对话。(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