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出人意料的回答或问题,面对这些生成信息,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对”“错”式简单评价、不置可否式评价和断然否定式三种评价失当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生成信息缺乏必要的识别,没有辨析回答的水平和质量,没有辨析生成的问题的价值,以致造成动态生成课堂上的评价缺席,使课堂失去了新的生长点,从而影响课堂更精彩内容的生成。因此,面对生成的信息,教师必须构建起相应的识别评价能力,即应及时识别这些生成信息是否是围绕文本的生成,是否是紧扣教学目标的生成,是否是紧扣“语文”的生成;生成的问题能否驱动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判断出哪些能对课堂教学和文本探究有促进作用;哪些会有阻碍作用。识别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信息作出及时的明确的评价。评价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即时性评价,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或问题,迅速识别判断后,立即进行客观的有积极导向的明确的评价。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异见不排斥,对创见要鼓励欣赏,对错误要宽容,对亮点要及时肯定。二是延时性评价。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在互动中生成预设外的信息,教师并不直接予以评价,而是或以追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或把问题再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分析,教师的评价倾向随着学生的思考讨论不言自明。如上海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些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2]这个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于老师没有立即直接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评价,而是进行追问,这实际上是作了一个延时性评价,这种追问式的延时性评价不仅激起了课堂上学生精彩的回答,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