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涵泳。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崔学古也说过一句话:“得趣全在涵泳。”读书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具体地讲,就是对文本精妙之处作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品味文字、品味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作者的表达方法与表达效果,尤其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看看语言是怎样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是如何有特点、有魅力、有活力。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对话交流,把语文学深、学广,真正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涵泳,在咬文嚼字中“品”出来语文的味道,这实际上是在培养学生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如:在《荷花淀》一文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抓住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让学生悉心揣摩。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一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的哪一句感受比较深?
生1:“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中跳跃着”。
师:为什么?
生1:“跳跃着”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由“跳跃着”一词能想到什么?
生2:女人编席的熟练。(www.xing528.com)
师:还能读到什么?
生3:女人心灵手巧,技术娴熟。
师:读到字面背后去了,慢慢培养语言敏感性,收获就大了,再思考还能读到什么?
生4:水生嫂内心焦急、不平静。
师: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开动脑筋,就会非常丰富,这就有点品的味道。
从这一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通过不断地追问方式,引导学生就“跳跃”一词从手法、意蕴两个方面去深入品味,学生在品味中发现了文本中文字运用的意蕴、情味和妙处,实现了对语境的独特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