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心目中,语文教学研究好像笼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是高深莫测的,认为语文教学研究是专家教授们该做的工作,与自己无关,自己就是完成所谓的规定的教学动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将教学研究等同于科研课题研究,认为这是高大上的行为,一线教师难能胜任。所有这些都是对教学研究的错误认识。实际上,语文教学研究毫无神秘可言,它就存在于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课程建设、教材文本、学生、课堂、教师本身、测试等众多领域;语文教学研究与一线教师相关密切,它就存在于每一天的语文教学环节中,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试题命制、批改、辅导学生、听课、进修等诸多环节,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可供研究的因素和切入点,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去发现和捕捉它。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每一个人都会轻松地叩开语文教学研究之门,就会获得走向专业发展高速路的通行证。
一、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做教学研究?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去做教学研究的工作呢?前面已经谈到,教学研究不是一线教师分外的工作,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教师即研究者”,教学研究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每一位教师自身的教学、教学服务对象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等。
(一)教学研究是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教学研究的深度往往决定教学的高度
教学研究可以助力语文教师不仅能会教,而且还能教好。做教学研究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地去思考、研究、探讨,而不是做教参的搬运者,做教参的传声筒;不是做一个忙碌的“百度”者,把名师上传到网络上的教案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课堂上。教师要去研究学情,研究学法,研究教法,研究文本,研究课堂,尤其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智慧,甚至研究语文课程的设计等;要课前去研究,更要课后去研究。总之,教师要明白教无止境,研究无止境,让研究促进教学,让教学为研究提供切入点、思考点。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获得独到见解,增强课堂教学的新度和深度,拥有学科教学的制高点;唯有研究,才能使自己不断积累起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学科教学的行家里手。
(二)教学研究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研究的深度往往决定学生学习的幸福度
学生高中生活的三年,对学科教师来讲,可能只是三年,或一年,或二年,而对学生来讲,有可能是决定一辈子的三年,这三年,是他的以后人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期,是未来人生的重要转向时期。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怀特海语)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就要俯下身来,沉潜到教学实践中去,去思考研究能够给予学生的最有价值的教育是什么,去探索实现最有价值的教育的策略和方式,去追求最有价值的教育的境界。教师教学研究的深浅度不同,可能让学生获得的幸福度也会大不相同。一个只会照搬教参、照本宣科的教师,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对学科的学习兴趣;一个对文本有独到研究的教师,则可能让学生思维飞扬、心灵自由驰骋、精彩纷呈,收获知识、能力和信心以及对学科学习乃至求知弥久的兴趣,思想能日渐深刻;一个对学情缺乏研究的教师,可能课堂只能死气沉沉,学生只被作为灌输的容器,毫无学习激情;而一个对学情了然于胸的教师,可能相机而教,课堂变化不居,让学生激情四射,思维活跃,演绎不曾预设的精彩;一个只盯着分数不放的教师,学生收获的可能只是那可怜的一点分数;而一个对教学规律有研究、追求教学高境界的教师,让学生收获的可能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教养,是正确的学习意识、方法和态度,获得的是有比高考、分数更重要的、支撑一生的东西,获得精神的幸福成长。
(三)教学研究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的,教学研究的深度往往决定教师的发展高度
学会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成为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只有学会了教学研究,才能使自己对所教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获得正确的认识,建立起自己的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拥有对所教学科的发言权,才能成为学科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才能在教学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专长领域,提升教学的境界,打造出自己的教学品牌,产生自己的教学主张,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独领风骚。
二、语文教学研究,研究什么?
前文已经讲过,语文教学研究存在于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任何一个领域,如课程建设、教材文本、学生、课堂、教师本身、测试等众多领域,存在于教师的每一天的语文教学环节中,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试题命制、批改、辅导学生、听课、进修等诸多环节中。具体说来,就教学对象学生而言,可以研究整体的学生,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发展规律,语文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策略等;也可以研究具体的某一个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特点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指导策略等。就语文学科教学来讲,可以研究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任务等,也可以研究学科教学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文言文教学、散文教学、小说教学、诗歌教学、作文教学、高考复习等;或是选修课教学、必修课教学等;或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如课堂教学的设计、模式、策略、组织方式、效率的提升、氛围的营造、板书的设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当然,课堂教学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课堂(同事、名师等)。就施教者教师来讲,可以宏观上研究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智慧、教学特色等,也可以微观上研究自己对文本的处理方法、课堂教学语言、课堂突发问题的处理、自身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的提升等。就教与学的凭借——教材来讲,教师可以研究教材文本价值、教学价值、编者的意图、某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和相关的知识体系等,也可以研究具体的每一个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处理方法,文本的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质疑和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问题等。
当然从教师的成长发展阶段来讲,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可以重点研究“教什么”,以确保教得正确,合乎要求。可以先从教材文本的解读入手,逐步到教学设计,同时关注学情方面的研究。经过了三年或五年之后逐渐成手的教师,可以重点研究教学方面的两个层面——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前者可以先从课堂教学入手研究,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安排、课堂生成的驾驭、课堂教学的智慧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等;后者“怎么学”的研究可以从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或疑惑、阅读写作的方法等。十年之后的教师,可以重点研究“为什么教”,从学理方面研究提升自我,可以从自己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主张等方面入手,或结合教学实践,或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进行研究,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和教学体系。
三、怎样做教学研究?
一线教师明确了教学研究的内容,实际上就找到了教学中可供研究的因素,已经走出了教学研究的第一步,而做教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很多,我想最关键的是要做好三个学会:一是学会思考,二是学会阅读学习,三是学会动笔写作。
(一)学会思考,发现问题,开启教学研究之旅
教学研究之旅的开启,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产生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学会思考,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会思考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敢于自我追问。以文本教学研究为例,可以作如下自我追问:这个文本我能素读出哪些内容?哪些地方我还有困惑?这个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哪些主问题?如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深入文本?学生对于文本存在困惑的地方可能在哪?通过这个文本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等等。其次是要大胆怀疑或质疑。孔子有言:“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讲到:“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宋代的大学者陆九渊对疑问的作用作了更深一步的阐述:“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如此,做教学研究更是如此。还是以文本教学研究为例,大胆怀疑就是要把文本的每一句话变成问号,这句话什么意思?文本为什么要这样讲?换个词语或变换一下顺序是否可以?教参上的解读分析有道理吗?等等。最后要勇于反思。我的教学内容是不是最恰当的?所讲解的和指导的是不是最准确和最有效的?所选的内容是不是最精当的?能不能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我的教学方法是不是真正适合学生?教师采用上述方式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研究,以这些问题作为突破口,或查阅资料(教学期刊、理论著作等)从理论上找到解决的依据或思路,或从实践上(当然也可以研究名师、同事等的相关实践经验)找到解决的途径。这样,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之提高的过程,教学能力随之增强的过程,更是理论修养不断加强的过程。当然,教师也可以变学生提出的问题为自己研究的问题。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会轻视学生提出的问题,认为这是学生钻牛角尖的表现,不肯往深处多想一步;也往往认识不到这些问题的价值,实际上这些问题一旦研究下去,可能别有洞天,带来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或许,这样的研究过程,就是以学生的问题解决为突破口,对文本进行一个多角度的解读的过程,会促使教师对文本做了全方位的、深入的理解。(www.xing528.com)
(二)学会阅读学习,观照实践,提升教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
做教学研究,需要教师要不断地阅读学习,尤其是对教育理论和哲学方面的阅读学习。“理论是灰色的,但理论之树常青。”教师善于读书学习,就会有宽广的视角看待问题,并且遇到问题就会有理论作支撑,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教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进而在研究中建构起自己的理论。如果教师不读书、不学习,所接触的只有教材和教参,再加上自身有限的教学经验,面对问题,就不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问题,难以敏锐地发现问题的价值;同时由于受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缺乏深入探究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即使想解决问题,也会无从下手;更不会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地研究问题。
教师的阅读学习方式,因人而异。但就研究者而言,不妨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浏览式阅读。可以主要浏览阅读一些语文学科专业性期刊(如《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或综合性期刊(《人民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当代教育科学》等),以了解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或教育界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的最新信息,进而把握自己的研究趋向。二是任务驱动式阅读。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问题或任务,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理论或案例性文章,为自己的研究收集相关的教学实践资料或理论依据。如研究“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利用自己手头的期刊和书籍,或通过中国知网查询相关的文章进行研究。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因为研究的需要而倒逼教师去阅读教育教学理论,进而亲近理论,提升理论素养。三是专题式阅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或教学研究的需要,确立阅读学习的专题,围绕专题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全方位的阅读,如研究杜甫诗歌《登高》的教学,可以将与杜甫有关的材料和《登高》相关的研究作品、教学课例等收集起来,集中阅读学习,可以就《登高》的文本研究、教学方法、诵读方法以及作者的情况等作一个研究综述,进而找到自己的教学的突破点,完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或者获得自己的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种阅读方式教师不是被动的,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以主动的姿态来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丰厚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
阅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用教学理论来反观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反观中叩问自己:我的教学立足点在哪?我的教学创新点在哪?在语文教学中我的话语权在哪?我的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我的课堂教学特色是什么?我的文本解读策略是什么?我对学生的情况准确了解了吗?我的这节课定位准确吗?我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吗?这些问题就会引发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与阅读学习的循环过程中,对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些思考就会逐渐清晰,明朗;对课堂教学也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更深层次的把握,就会理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思路,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风格。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阅读学习,可以让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亲近教育教学理论,让教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语文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拥有张力和厚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推动教师向学者化、专家型的名师行列迈进。
(三)学会动笔写作,物化研究成果,推动教学研究持久深入,提升教育教学境界
写作,是积累,是梳理,更是升华,是教师物化自己的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一种有效方式,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路上留下自己的教学作品,构建自己的教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写作,可以帮助教师积累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料、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或教育教学中的精彩之笔,积累课堂教学中的思维火花、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精彩的教学镜头;写作,可以帮助教师梳理课堂教学的得与失、文本的解读心得、学情的研究情况等。写作,不是简单的实录,不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思考、教学中的灵感、教学的探索和研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就万事大吉,而是需要进一步借助理论进行提炼升华,总结出规律性的内容,上升到学理的层面。唯有如此,教师才会在写作中去粗取精,提升写作的理论高度和深度,真正构建起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当然,写作,也是催生,也是倒逼,是教师提升自我的推动力,推动教学研究走向持久深入。写作,可以让教师克服自身的惰性,不断地引进源头活水,开阔自己的教育教学视野,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语文教育教学的路上。写作,可以催生教师的原创意识,催生教学的创新点、教学的有效做法、教学的思想乃至教学主张;写作,可以倒逼教师在“教,然后知不足”中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让自己的学科素养和理论素养丰富起来。可以说,写作,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教师在教学中时时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与名师的差距,推动教师不断地去阅读学习,去积学储宝,酌理富才,去弥补教育教学上的遗憾,去把握教育教学的真谛,追求语文教学的高境界;写作,是砺石,不断地磨砺出教师的教学智慧的火花,构建起自己的教学识见,让课堂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走一条创新之路。
教师围绕教学研究写什么呢?一线的教师可写的内容很多,围绕课堂教学可以写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思考、试验探索、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之处等,也可以写对别人课堂的评析等;围绕文本方面,可以写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或对别人解读的质疑,写成文本解读性文章或商榷性文章;或写文本研究综述;围绕学生可写学生的学习方法探讨(整本书阅读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等);还可以从写作教学、考试等诸多方面入手写作。从写作呈现的方式看,可以写教学叙事,写教学反思,写课堂实录或评析,写教学论文。
那么教师如何写作呢?第一步先做好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这就是要勤于动笔记录。教师要随时动笔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包括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思考、研究心得、课堂上的精彩瞬间以及阅读教材文本或教学理论著作期刊所萌发的观点等,当然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遗憾或自己的疑惑等。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或写作做好材料方面的积累储备。第二步做好材料的加工整理工作。写作过程既需要教师将自己所研究的教学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同时还需要教师学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深入地分析归纳综合,提炼整理出规律性内容,很多教师教学许多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一条,就是不会分析归纳。第三步,做好完善提升工作。写作出来的成果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就需要写作过程中寻找相应的理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充实完善升华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写出来的研究成果就有了理性认识上的高度。当然,写作过程中要懂得写作规范,引文、参考文献要注明出处,并要准确无误。
著名教育家叶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反思方法,写作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而且可以学会用理论来观照教学实践,让自己教有所据,让自己少走弯路;在写作中可以让教师不甘平庸,见贤思齐,不断突破自我发展的瓶颈,克服职业的倦怠,不断地提升自己,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走向卓越。
结束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一线教师如若学会了教学研究,就获得了走向专业发展高速路的通行证。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