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7]
1914年11月5日,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当时称“清华学校”)做了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提出以《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衡量君子的基本条件和标准。后来,清华大学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曾在清华大学任教的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多次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或中国文化发展革新的内在契机”[8]。“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不仅是对中华民族素质和精神人格的集中凝练,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辟概括和传承。今天,这八个字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励志名言。
何谓自强不息?“自强”就是指通过不断努力进行自我超越,从而变强大。“不息”是“生生不息,永不停止”之义。“自强不息”可以理解为永远努力向上,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表现了一种生命力,不向恶势力屈服。[9]古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古圣先贤在天与人关系上的感悟和觉醒,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大智大慧。这一思想认为:大自然永远处于川流不息、变动不居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这是其充满勃勃生机的客观规律;君子应当遵循或效法大自然这种刚健强大的规律,保持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品格,才能让自己有坚不可摧的强大,不断战胜困难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强不息”所表现的是永远努力进取、绝不半途而废的刚健有为精神、奋斗拼搏精神,是自立之本,是道法自然之意,是从生物属性中提炼出来的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始终充盈着谦冲自牧的自我修养和慎终敬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否卦十二》九五:“其亡其亡,系于苞桑。”[10]《系辞下传》对此作了深刻的阐释:“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11]危险的,由于过去平安的处在他的位子(忘记危险)。灭亡的,由于过去保持他的存在(忘记灭亡)。变乱的,由于过去有他的治理(忘掉变乱)。所以,君子平安时不忘掉危险,存在时不忘掉灭亡,治理时不忘掉变乱,因此只有居安思危,自身安全,国家才能够保全。君子当处于顺境中时,不要得意忘形、贪图享受,要依然保持高昂的斗志,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否则极易陷入困顿窘境而束手无策。
自强不息始终内含着革故鼎新的改革气魄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杂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12]革就是改革,即革除过时的、不适应新形势的陈腐事物和思想;鼎就是更新,即树立一种适应新形势的观念。《系辞下传》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3]在沧海桑田、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和变化过程中,只有突破旧有惯性,革故鼎新,才能推陈出新,推动事物持续向前发展。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不能沉湎于现状、拘泥于现状,为旧事物、旧习俗所限制所圈囿,不敢越雷池半步,必须敢于突破,打破常规,打破惯例,因时而动,因势而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总结新经验、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用新经验新知识新本领推陈出新,谱写新篇章。
自强不息始终保持审时度势的敏锐洞察力和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机警行动力。《系辞上传》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14]“神”是阴阳变化神妙莫测的客观规律,“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苗头、吉凶之先兆。《周易》一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探賾索隐、钩深致远、极深研几,探究深奥的道理,搜索隐秘的事情,教人把握万事万物之规律,未雨绸缪,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客观形势。成大事者,必须具备这种敏锐洞察力和机警行动力,尤其在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中,更要主动洞察先机,见几而作,察觉不断变化着的世界大局,探究变化世界中的客观规律,把握瞬息万变的客观形势,作出正确适宜的决断,并果断采取精准的策略和行动。
“自强不息”的向上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生存、不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永恒主题,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在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传承,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有慎终敬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锐意进取和革故鼎新精神,有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敏锐洞察力和机警行动力,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永不松懈、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生生不息、昂扬向上的中国主旋律。
梁启超就是一位具有自强不息风范的人。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1914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的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透过这座墓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的高大形象。去世时,梁启超曾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一个坦荡的人,就连他的呼声也是坦荡的,浩然正气永留人间。梁启超虽然已经逝去近百年,但在广东新会、北京、天津乃至日本神户,不仅其故居保存良好,而且他那变法图强的精神抱负至今仍然鼓舞着无数海内外同胞。
何谓厚德载物?“厚德”的意思是使品德修养更加厚实崇高,“载物”的意思是胸怀宽广,承载万物。“厚德载物”意即通过自身不断修身养性,使品德更加厚实崇高,胸怀更加宽广,志向更加高远,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收并蓄,以承载万物的品性博采众长。“厚德载物”所表现的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淀,一种淳厚优秀的品德,一种包容万物的胸怀,一种豁达宽容的人生态度。这种督促人们不断自省、自觉、自警、自律与自为,对于提高人的品格素养,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厚德载物是一种谦虚逊让、温恭直谅的品质。《尚书·大禹谟》称:“满招损,谦受益。”《老子》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上经·谦(卦十五)》讲:“《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15]都是在强调一个人应该用谦虚的美德加强自我修养。《易经·系辞下传》讲:“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16]天在上,泽在下,上下有分,尊卑有序,这就是履礼,故为德之基;谦卑之心常有,又能够依礼而行,必然能获得更多人的尊重,彰显出德行之光芒。所以有徐钧“世多扬激伯夷隘,公独谦虚下惠和”的赞美,郑板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的虚心,李苦禅“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的亮节。
厚德载物是一种诚实守信、言信行果的人格。在《周易》作者看来,内心诚信是一种顺应天道、有效趋吉避凶的道德准则。《乾卦·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17]一个得到高尚的人只有不断增进忠诚守信、言行一致的美德,才能确保自己的事业不断兴旺发达。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并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你的人生道路自然越走越宽广。
厚德载物也是一种豁达包容、和睦共容的心态。《坤卦·彖》曰:“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18]意思是,大地承载着万物,其德无限广大,万物亨通畅达;君子必须效法广袤的大地,心胸高远,虚怀若谷,忍辱负重,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一个人应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国家亦是如此。东汉明帝时,佛法东来,被中国人所容纳并发扬光大,形成儒释道文化,才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末西学东渐,从望远镜地球仪这样的科普产品,到钢琴萨克斯管这类娱乐玩具,在明朝消费阶层里广泛流行,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研成果,更大规模地涌入,但这样的生机勃勃,随着清军入关,终变成了悲情的昙花一现。清朝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拒绝西学,从而导致中国文化逐渐处于停滞状态,中国越来越落后。历史证明,容纳外来文化,可以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拒绝外来文化,本国文化也将停滞下来。[19]
厚德载物还是一种为政以德、人民至上的情怀。《师卦七·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20]意思是,广袤的土地承载积蓄着很多水源,是师卦的象征。为政者应该以宽大的胸怀容纳蓄积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同心同德。《节卦六十·彖》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21]意思是,天地有所节制,于是形成了四季。用制度来节制,就可以达到不浪费财物,不祸害百姓的目的。《益卦四十二·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22]主张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关心民众疾苦,保障民众利益,让百姓安居乐业,藏富于民。孔子曾强调“君子怀德”,并且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与《周易》“厚德”之论是相通、融合的。[23]
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号达朝,生于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今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号),“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近200公里的铁路。京张铁路是国家级的大工程,形形色色的中外商人乐此不疲地来找詹天佑,希望能够在铁路器材生意上分得几杯羹。詹天佑懒得理他们,一见说客,立刻穿上制服奔工地而去。商人不死心,打听到詹天佑闲时喜欢摆弄花花草草,于是忙不迭送上名贵的花木,并且不失时机地在花盆里埋上巨款。詹天佑很气愤,南国生嘉木、草木有本心,他觉得这种蝇营狗苟是对他的嘲讽,于是一一斥退。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驾鹤西归之前的几个小时,他留下了遗言,特别要求发妻向国家陈述三件事:一、振奋发扬工程学会活动,以兴国富民;二、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外扬国光;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脚踏实地建成汉粤川全路。妻儿老小一直守候病榻前,等来的,不是家财万贯,不是儿女情长,而是詹天佑对国家、对事业的深深牵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自强不息本身意蕴着生生不息、运行不止、蓬勃向上、永不停息的刚健有力,积极进取和勤劳勇敢、奋发图强、独立自主、锐意进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经世致用等中华民族的进取之能。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铸就了谦虚逊让、温恭直谅、诚实守信、言信行果、豁达包容、和睦共容、为政以德、施惠于民、善待万物、和谐共生、虚怀若谷、包容大度、团结统一、互助友爱、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协和万邦、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等华民族精神中的博厚之德。[24]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其他古代文明或消亡或停滞,唯独中华文明历五千年悠久历史绵延不断、生生不息,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文明具有建立在“和合”哲学基础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外来文明,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中华文明不拒绝、不与之冲突,而是尊重、包容、吸纳,和而不同,和谐共处。这种厚德载物的包容姿态使中华文明保持了强劲的生命力,并造就了其异彩纷呈的繁盛景象。[25]
2013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