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潘吉祺,今年69岁,在天桥地区居住了六十多年。从小生在天桥,长在天桥,我家原来在留学路老门牌39号。1972年搬到正阳胡同19号,一直没有离开天桥地区。我父亲解放前是旧皮货行的手艺人,是个体劳动者。旧货行翻改旧皮子,比如把旧长袍皮袄,改成短皮袄、皮坎肩。再是给客户洗旧皮袄,旧皮袄的毛脏了,是可以洗干净的。但是洗皮袄可不是用洗衣粉在水中洗,那可就糟了!即洗不干净,还毁了皮袄。
洗皮袄是技术活,不但需要技术,还要有力气。首先要用鬃刷子往皮毛上刷水,要干湿适当,即不多也不少,再洒上黄面在大簸箩中反复揉搓皮子,然后晾干,用竹竿把皮毛中黄面污物,敲打出来。洗出的皮袄,干净洁白如新。五十年代,洗皮袄这活又累又脏,季节性强,春夏活少,只有秋冬两季有活干,所以只有我们一家干洗皮袄这个行当了。
洗皮袄的过程,一是刹衬,洗皮袄时先把皮衣翻过来,使皮毛露在外面,再把衣面缝起来,以防弄脏。二是洗皮毛,用大鬃刷子往皮毛上刷水,半干半湿,再洒上黄面(黄黍子碾成的粘面),把皮袄放在大簸箩里,双手反复揉搓,洗净为止。三是腾灰,皮袄洗完晾干,里面的黄面污物还沾在皮毛上,怎么办呢?用竹竿拍打毛皮,黄面污物就飞出去了,这叫腾灰。过去那个年代,北京城的冬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穿皮袄过冬,咱们七十年代,还戴羊剪绒的皮帽子呢,骑车得带大棉手套才行。随着时代的变化,地球也逐渐变暖了,有了羽绒服,人们也不再穿皮袄御寒,洗皮袄这个行业也随之消失。
1958年毛主席号召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八家个体户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在原宣武区民政科领导下,成立了宣武区社会福利皮毛厂,黑底白字的大牌子就挂在我家大门口。当时无厂址,又无资金,真是一穷二白,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没房,自带工具先在我家干起来。修旧利废,变废为宝,他们把过去旧大衣皮袄,加工翻新成短大衣,皮坎肩,有的做成帽子、皮靴子、皮手套等。再是给用户洗皮袄,开展多种经营。我父亲负责外勤采购业务,还要负责生产销售,真是忙啊。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通过齐心协力的劳动,年终总结算,扣除职工的工资、水电消费之外,净挣纯利润三万余元。现在看来三万余元没啥了不起,可在五十年代相当可观了,那时一元钱,可买33个火烧。原来区民政科花钱是向上级申请经费,而今有了利润资金,对皮毛厂更加重视。1958年底,被评为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皮毛厂的先进事迹,惊动了宣武区张旭区长。他坐华沙牌小汽车来视察工作,小汽车停在我家大门口,我也美滋滋的高兴。年终总结大会是在白纸坊五四一厂(现在的印钞厂)大礼堂召开。会后请马连良京剧团演出京剧《借东风》。当时我十岁,作为家属我也去看戏,只记得到会家属,每人发了一个义利果子大面包,软乎乎的,又香又甜,可好吃了,至今难忘。(www.xing528.com)
父亲和他的老同事们,在火热的大跃进年代里,八个老弱个体户,响应毛主席号召,白手起家走集体化道路,艰苦创业,并创造了巨大财富。因小厂就设在我家,六十年了,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件事,他们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我从小长在天桥,天桥市场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天桥是市民娱乐的地方,有各种美食小吃,还有武术、摔跤、评书、变戏法、曲艺、评剧、电影等文艺节目。童年的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去天桥的小人书铺,看连环画。五十年代的小人书铺,很简单的一间门脸,外面门窗玻璃上挂满五颜六色的连环画封面,这是书铺招牌。室内是一排排的小板凳儿,出租人坐在书架旁边,孩子们把要看的书告诉他。不一会儿,出租人把书递给孩子们,每本书出租费只收一分钱。熟人、老街坊还可以带回家去阅读,每本只收二分钱。大家坐在板凳上认真阅读,从不限制时间。有时我与同学一起去,每人租一本,各花一分钱,两人轮着看,可以看两本。家长给点零钱,我不买零食吃,只去小人书铺看连环画,在这里阅读了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西游记》等成套连环画,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如红军长征的故事,铁道游击队扒火车打鬼子,《乡村巨变》走合作化道路等优秀连环画。天桥市场还有更方便的,租书人把书放在包袱皮儿里,随时找空地,铺上包袱皮儿,就是个书摊。孩子们围着书摊,席地而坐看起来,非常方便。虽然有弹球,抽嘎嘎,滚铁环,放风筝等游戏,我最喜欢看小人书,以后更加热爱绘画和书法。还收藏了“三国”“水浒”“聊斋故事”“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等小儿人书,都是全国著名画家的作品。
天桥标志性建筑——四面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