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天桥中幡跟天桥摔跤的传承人,我叫傅文刚。说起天桥,天桥过去有一个宝三跤场,宝三是我的师爷,他最早学的中国式摔跤,而中国式摔跤也是解放以后的名字,过去在清朝叫“善扑营”,过去腊月二十三小年,金殿比武,皇上看摔跤。过去摔跤也叫撂跤,“善扑营”是过去皇上身边不带刀的侍卫,就是禁卫军那个意思。我的师祖宛八爷叫宛永顺,他是当时善扑营里的“冈儿达”,所谓冈儿达就是现在的教练。过去善扑营里不叫摔跤手,叫扑户手,他有头等扑,二等扑,三等扑,还有四等扑就是候补队员。而我师祖呢,他平常除了摔跤以外,他还在天坛当职,也就是现在的内保,皇上出巡的时候,祭天祭地,这些不带刀的侍卫来保护皇上,他当时是三品不带刀的侍卫。等到后来清朝灭亡以后,摔跤流落到民间,过去叫“官腿子”,不是满人不能入营,像过去说用那些小太监的,就是扑户手摔跤。清朝灭亡以前,都吃皇粮有俸禄,灭亡以后他干什么呀,就去了天桥。天桥有个红居寺的庙,红居庙宛八帝在那开跤场,因为过去有俸禄,可以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清朝灭亡以后,开跤场是为了糊口,按现在来说收点费用。其中宝三爷是他最小的关门弟子,来学习中国式摔跤。这个宝三爷家住在西四,过去没有钱坐车,从西四走着到天桥,来学中国式摔跤练基本功,每天要走往返的路程,但是小孩也不直接回家,练完功之后回家路上还看热闹。过去讲究什么呀?讲究逢庙赶会,什么逢初一或者是逢十五,护国寺庙会。宝三爷练完功后回去爱看热闹,其中就接触了中幡。一提起中幡类呢,也是清朝过去皇宫里的,在皇宫它也不叫中幡。清朝有礼部,何为礼部呀?过去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归礼部管,过去有两杆龙、两杆凤、两杆虎、两杆豹,就是龙凤虎豹,代表皇家威严。龙大家都知道,龙就是皇上,凤代表着娘娘,这个虎代表是王爷,这豹代表文武大臣,这是一个规矩。皇上祭天祭地打的就是这个东西,不是现在这个很细很小那个小玩意,出巡,打的是这个东西。清朝灭亡以后,中幡就流落到民间了,流落到民间它叫什么呀?过去都是龙凤虎豹,过去那个年代的老人也不敢打这个龙凤虎豹,那都是皇上的,之后他找了一个词叫“中华民族一帆风顺”是这么几个字,可是老叫这个字太长了,老百姓就管它叫“中幡”。幡不是风帆的帆,中幡就是一个毛巾做的一个幡,就是皇家的这个幡。久而久之,王小辫在北京赶会,没有俸禄怎么办?拿它卖艺,等于到了北京他赶会,赶会在这个过程当中,宝爷就看着挺好玩,可是他从摔跤的角度来看,他可以练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摔跤有器械,不管练哪个动作都有器械,有大棒子、小棒子。有天秤、地秤、还有皮条,就是很多器械。练习的各个动作,有他练习的方法和器械。可是这些器械它全是死物,不管多少斤它也是死的,而宝三爷看这个练中幡的,认为中幡是活的。刚才讲了中幡,中幡立起来应该是9米9长。其实哪根中幡都10多米,但是在皇宫里头的东西,因为是九五之尊,你不能超过10去,所以中幡高度是9米9,立起来以后,它净重就不一样了,不管是刮风下雨,有风它分量就不一样,下雨更不用提,它有一个灵活度。我们练中幡,讲究三要素,一个是力量,一个是技巧,还有一个胆量。这个技巧就跟摔人一样,同时俩人都练中国式摔跤基本功,俩人基本时间也都差不多,不好摔对方,我们管这叫什么?叫“摔棍不摔绳”,谁也不让谁摔打一下。而中幡就是活物就在场地、场外,不像现在可以进剧场。过去没那么高的剧场,都在外面露天练中幡,赶上风吹日晒的很正常,一般老有风,你不能说今天有风我就不练了,那也甭吃饭了,过去是卖艺嘛。这个宝三爷从中就看出这个根节了,就尾随这个中幡,每次一练的时候,他也大概知道逢几到哪练习。这样一跟就跟了有半年,天天就练完功,然后回手就追这个中幡,我们过去叫“偷学”,行话叫“捋活”。有一次呢,正好赶上那个王小辫出堂会,一个王爷家,就是破落的王爷,来搞堂会,请王小辫去参加堂会。因为中幡高,在他院子旁边,王爷府的外院,宝三爷在那就看他耍中幡。宝三前面呢是王爷家的孩子,小孩在前面看。后来王小辫练了一下中幡的动作,叫“苏秦背剑上脑剑”。清朝那些老人不爱剃这个辫子,可是那个年代年轻的革新开放一点的辫子就剃了。老一点的不剃这个辫子,他怎么办呢?他把这个辫子盘到脑袋上了,搁在脑门儿上,搁几个铜钱给立起来,辫子盘完了立这么一个,得名叫王小辫。中幡底是空的,他从后边扔起来以后,绕过脑袋掉在头上,正好套小辫上了,这么得名叫王小辫。那天使这么一下动作,正好刮风,就练砸了。我们行话叫“抛活”,就抛了。练抛了以后怎么样?这个幡就冲着王爷跟宝爷这砸过去了。宝爷一直尾随着他,我刚才讲了,尾随半年了,这个动作怎么来怎么去,武术全是相通的。宝三爷练中国式摔跤嘛,他过去给使了一下里刀勾把这个幡给兜起来了,完了又给跩回去。旁边的观众不知道,嘿!王小辫又收了一徒弟,你看爷俩的动作嘿!比以前还高了,别的观众是这么认为。不但中幡给保护住了,没有练砸,而且这个小孩也没砸着,假如若要砸住这小孩,甭说是一顿饭了,脑袋弄不好就会不保了。王小辫心存感激就问宝爷,你练过这个吗?宝爷不好意思的说,我老尾随着您。那你是搞什么的?我是搞中国式摔跤的,一聊这个摔跤,我有师父怎么怎么样。王小辫说,你想学吗?想学我教你,宝爷说我没法学。过去呀都有规矩,我们叫“找爸爸”,师父就是爸爸,你也不能说有两个爸爸,只能一生拜一个师,这是过去的规矩。而宝三爷呢又爱这个,尾随学这个东西,觉得这个东西对他的中国式摔跤有帮助,想学可是又有师父,祖训又不能学。后来这个王小辫有一个把兄弟的哥哥,叫魏德海,巧了魏德海是宛八爷的大徒弟,也是宝三爷的大师哥,王小辫跟魏德海把这个事就聊了。魏德海家住在海淀区,经常周济这帮艺人,像今天刮大风或者是下大雨,没有观众你挣不着钱,就得挨饿,今天好一点能挣到钱,也就买几斤杂货面,也就够一天吃的,你要是连下三天雨就饿三天。这样呢,遇到这种情况,魏德海就周济这帮艺人。所以说呢,魏德海跟王小辫俩人拜把子兄弟,他有这层关系以后呢,魏德海也特别帮助这个宝三爷,完了好跟宛八爷说。还有请瑞爷,瑞爷也是宛八爷一块善扑营里的跤手。大伙儿齐说,这样呢,宛八爷就认同了,给宝爷找来,问他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宝爷把这些东西说了,说像使用一些手法,我们才练这个中幡,而摔跤呢叫“反挂门”,我们叫“苏秦背剑”,摔跤呢叫“插入”,这个可以练基本功啊。这个十几米的高,一个重量,一个技巧跟人就能相仿。宝爷把简单的这些动作,还有什么踢、踹,好些动作跟宛八爷讲述一遍,给他比划一遍,宛八爷认为的确有道理。同时呢,宝三爷又是宛八爷的关门弟子,宛八爷就是比较爱惜他,就同意他跟王小辫练习中幡。
耍中幡的王小辨儿
天桥撂跤场
但是有一点,练是练,以师兄弟相称,后来四几年王小辫病逝,宝爷按照师徒这种规矩给入葬的。完了以后,经过几年的锻炼,宝爷把这个中幡和摔跤结合在一起,就成立了天桥宝三跤场。一说宝三跤场,因为当时中幡特别高,十来米高,不管是练什么,十样杂耍里都没有这么高的东西,往天桥一立起来,整个一个活广告,会把周围的观众都吸引过来,别的场子别耍了。宝三爷不干这个事,开场还是摔跤,所以说宝三爷好就好在这儿,宝三爷是天桥的一张名片。等都散了场了,已经要散场不干了,别的买卖都推了,他才开始练中幡,按现在来说就是捡点,就是各个摊位的这些散人,愿意看的过来。所以,在天桥很多艺人从来没对他有过意见,口碑最好。宝三爷这个位置,天桥这个摔跤也做了很大贡献,在民国时期过去叫“国考”,什么武术、摔跤这都归一类,宝三爷拿过两回冠军,拿过一回亚军,当年就有三回这样的比赛。解放以后呢,是总裁判长,宣武政协委员,抗美援朝的宝队长,当时叫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捐了这么一个幡面,可惜这个幡面在文化大革命让红卫兵给烧了,只有把从皇宫里流露出来的那根杆子一直保存到现在。后来他又教了四个徒弟,但是,那三个光是学摔跤,而我父亲连中幡带摔跤一起学,一直流传到现在。
说起我父亲,我父亲跟宝三爷有很大的渊源。宝三爷1900年生人,我父亲是1928年生人,爷俩差28岁。我父亲呢从小在天桥富连戏成班的大武生,宝三爷与戏班的班主私人关系特别好,宝三爷喜欢折跟头,喜欢这些东西。宝三爷在50多岁还能拧旋儿呢,还能拧20多个旋儿呢。后来,我父亲十二三岁嗓子倒仓,干不了这行了,唱不了戏了,但是他有武功的底子。他没事上哪儿啊?上现在的东单,过去叫东大地的一个跤场,上那去玩。他有武功底子,就是一个买卖没开场之前,要把观众聚在一块儿,我父亲会折跟头,在那折跟头练那些东西,好些观众就会聚过来,以后,才开始正式摔跤。后来,这个熊文泰岁数大了,就把我父亲交给熊德山,我父亲从小就跟熊德山练这些中国式摔跤基本功。后来十五六岁了,北京市有比赛了,青年比赛,我父亲拿了冠军。拿了冠军以后,过去讲找一个“爸爸”,得找一个有名的“爸爸”才能再深一步,这样通过别人介绍,我父亲后来给宝三爷磕头,成正式入室弟子。
中幡这个名称,随着年代的不同,它的名字也不同。刚才我讲了过去皇宫里头有龙凤虎豹,到王小辫那呢,它叫“京城王小辫”,还有就是“中华民族一帆风顺”,到我师爷这呢,叫什么呀?叫“晃动乾坤定太平”,还有一种幡就是“以武会友”,其实中幡就是一个广告,这是幡面的这些东西。到我父亲这是解放以后了,政府提出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幡面的牌子上就写的这些口号。又过了一些年,什么振兴中华呀就有了,到我们这儿以后最早接触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咱们申请这个奥运会,叫“新北京新奥运”,我给起了一个“老天桥新艺人”,这些句子。后来到外地,你像四川地震,我写了“北京人民愿四川人民更美好,”就这些词句,也就是一个广告词的意思。我父亲参加第一届全运会,那时候全运会有中国式摔跤,后来文革以后,非奥运项目不搞了,中国式摔跤就给解散了。头三届全运会都有中国式摔跤比赛。后来中国式摔跤比赛取消了,我父亲就改行了,就不搞体育了,就留在工厂开车。1985年,当时陈昊苏当北京副市长,还有文化部高占祥副部长,他们组织恢复庙会。1985年在地坛,这时候我们把这些老艺人,像说双簧的大狗熊,说快板的高凤山,还有飞飞飞呀,还有爬杠子的,大金牙的儿子小金牙,拉洋片的,还有我们这些人,父亲带着我们在庙会表演,一直在庙会干了三十二届。
过去是老人带着我们,后来等我接过来,我带一帮孩子,一直搞到现在庙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参加重大的活动就是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的表演,带了40个人。后来又参加国庆60周年大庆,以及国际艺术节,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四川的参加过两届。我是头一批,首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桥中幡,第二批的天桥摔跤。我也是头一批的国家级传承人,而且我还有幸2009年得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在中南海刘延东同志给我发的证书,一直到现在。(www.xing528.com)
过去这个天桥中幡都是一脉单传,从皇宫里传出来就是王小辫,王小辫把这个中幡传给我的师爷宝三爷,宝三爷把中幡传给我父亲,我父亲后来想收几个徒弟,就带了三个学生。后来学生在文化大革命,那时候叫“破四旧”,说好听话就是他们跟我父亲划清界线了。我父亲寒心之后,把这个技艺教给我们。教给我们那个年代也不敢在外面练,怎么办呢?在院子里练,我们家住四合院,在院子里挖一个三米深的坑,下到坑里面去练的,就怕让别人看见。后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又走穴练习这些东西,过去讲“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就不允许往外教。随着改革开放,还有人们的思想认识进步,尤其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传承,你光靠家里传承是传承不下去的,而这些东西会的人越多越好往下传承。这样在政府的帮助下,我总共收了四拨徒弟,一共11个,其中还有一个外国人叫本扎。虽然我的学生多,我40多个学生,但是说学生跟徒弟不是一回事,徒弟就是一门磕了就是你的儿子,学生就是学些皮毛。学生跟徒弟不一样,学生有的人自身条件不好,他练不了,再往下发展,发展不下去了。再就是有些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什么的都挺好,但是德行不好。我们这个行业讲什么呢,先学德,德行不好我们也不往下教了。所以说,我在这帮学生里头收了11个徒弟,现在等于50多个人,40多个学生,11个徒弟。基本上中国练中幡的都是从咱家出去的,有我的学生、我的徒弟,我学生的学生都撒开了,在全国各地。
我也讲过,天桥就是我们艺人的“娘家”,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是吃着天桥饭长大的,我父亲从小就在天桥打把式、卖艺,才养育了我们。解放以后,周总理到天桥来视察说了这么一句话“天桥艺术是北方艺术的大学校”,的确是,天桥解放以后,很多的杂技团,不管是贵州的也好,沈阳也好,还是长春也好,各地的杂技团都有北京的影子,全是北京天桥培养出去的。很多的艺术家也出在天桥,像马连良、侯宝林、新凤霞这些人全是从天桥里出去的。
老北京老天桥旧影
我再说说天桥的八大怪吧,听老人们说,过去真正的八大怪是慈禧太后封的。他们有人说摔跤是八大怪,中幡是八大怪,我只听老人说:过去没有技艺,而且他还能挣钱,这个才为一怪。像中幡也好,摔跤也好,这个东西不为一怪,后来又编新八大怪,老八大怪。像赛活驴是八大怪,像小金牙他们为八大怪。
提起这个孙宝才大狗熊,其实大狗熊也是我的师爷,怹过去最早也是跟宛八爷学中国式摔跤。我们管这个行业叫没饭吃,后来改行了。怹有什么趣事儿呢?像他买卖不行,没有人,他有他的高招,各行业都有各行业自己的高招。他从打把式卖艺那个旁边拿出把刀来,让他的伙计在前面跑,在天桥那个园子里头,整个转着跑,他拿刀后边追,老百姓看热闹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也跟着追着跑,以为爷俩打起来了呢。转一圈把人也都拢到一块儿了,这人呢得回他的场,叭,一关门,俩人开始说书,说双簧,他有他的招儿,各人都有各自的高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