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卫国口述 | 口述天桥与鱼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张卫国口述 | 口述天桥与鱼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叫张卫国,今年63周岁,在永定门外的琉璃井居住了40多年。我也没见过,但是我听父亲说过,天桥原来建桥的位置是南北方向,应该在山涧口与一巷口建造,过去在金鱼池最西端。天桥实际上是以中间这条道路为分界线,东边崇文西边宣武。在这块管理的特别好,治安还有民警的巡查,都挺好。这个鱼文化,也代表天桥文化的一种。在天桥起源、经历了三代,经过三代的就有“八大怪”。

张卫国口述 | 口述天桥与鱼文化的起源与传承

我叫张卫国,今年63周岁,在永定门外的琉璃井居住了40多年。我出生是在法华寺,在金鱼池也住过一段时间。说到天桥呢,我就把我的所见,跟大家聊聊。这个话要说起来,就得从天桥这个名称说起,为什么呢?天桥这个桥啊,是建的很早了。我也没见过,但是我听父亲说过,天桥原来建桥的位置是南北方向,应该在山涧口与一巷口建造,过去在金鱼池最西端。要说天桥建的时间,听老人讲啊,有七百多年了,元代建的。

说这个桥长是8米,桥宽是5米,它究竟多高呢?老人们就说你站在这个桥的北面往南看,永定门的城楼你看不见。站在南边的桥底下,你往北看,看不见前门。究竟这有多高?也没具体丈量过,现在我也说不清这个桥多高,就知道这一个长度,一个宽度。就是这个方位,这是天桥。

天桥边上成长我们这一代人,一说哪的?我是天桥的。天桥东边山涧口那边也叫天桥的,我天桥人。天桥实际上是以中间这条道路为分界线,东边崇文西边宣武。

说到天桥人,就是在天桥的老人,那肯定是名副其实的天桥人。一说到天桥呢,就感觉到这里有文化演出,吃的东西多,人多,都聚集在天桥这个地界儿,繁华、热闹。

我们小时候特别愿意来,我的记忆当中啊,我做完作业以后就是奔天桥来了。因为什么?这太热闹了。

这个热闹呢,首先应该说一说这的人文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搞什么活动也搞不了。你看过去那么多人,当然那个时候呢,外地人还不像现在这么多,偶尔也有外国人,上这来观赏这个老北京的文化,这些杂耍什么的。这个人文文化呢,我觉得应该有三个组成部分吧。

第一呢就是政府这块,过去不叫什么居委会,社区,过去就叫街道,在这里的群众很多是街道积极分子。在这块管理的特别好,治安还有民警的巡查,都挺好。第二来讲呢,天桥这一带的人特别好,特别包容。你想一想这个地方,唱大鼓书的,也包括杂耍的,耍猴儿的,咚咚咚,他得敲锣呀。唱鼓书得敲鼓,也有乐器的声音,还有拉弦的,像评剧,还有一些个其他的演奏的都有乐器响声。周围的住户天天听着这些个响动,他们不烦吗,但他们很理解。第三,天桥本身地处宣武,宣武这个名儿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这边的人习武的比较多,到现在宣武那边还有一个摔跤馆。

老北京天桥老照片

大家来了以后得吃,得喝,这边就有做小买卖的,有卖茶水的,那时候茶水摆一地摊,我记得非常清楚,老太太弄一地摊,旁边放俩盆、或者三盆、第一个是消毒的,第二个是洗的。洗第一遍还不行,老太太还要洗第二遍,完了以后倒上茶水。

倒上茶水正好喝,不烫。你说你想喝烫的,她从壶里给你现倒,这么着呢大家渴了能喝水。饿了呢,这边就有烙烧饼的,小吃也来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吃食。随之而来呢。

北京城过去分东西南北城四个城吗,其他的地方也有一些个卖艺的人,现在叫演艺,过去叫艺人嘛。来了以后呢,自己的能力发挥一些,在这能挣到钱。天桥这地方人是越聚越多。

说到天桥,不得不提一提这个金鱼池。金鱼池过去叫龙须沟(音),现在改叫金鱼池。

金鱼池这个地方我是亲眼所见,它这的文化是鱼文化。鱼池就在天坛北门,现在北门的西侧。我是亲眼所见的,这里最起码有十多个大鱼池。

我那时候也就是上小学一二年级吧,我的大爷住在红桥这个地方,电车公司宿舍那个地方。我老到那去,坐车就从那下,因为我喜欢那个鱼。养的都是过去老北京的金鱼。金鱼有好多品种,什么五花呀、红顶头啊,很多的,要我说嘛有十几种,还有长的像老玉米似的那种,玉米鱼,特别好。

这个鱼文化,也代表天桥文化的一种。因为它离着不远。那些鱼呢到天桥卖的比较多,因为这人多,就把这个鱼文化带到这里来了。挑着担子,那个叫卖我就不会学了,有的老人能学这个,我学不上来。反正是喊大小金鱼,就有人出来,给我们来两条,卖鱼的放下担子以后捞两条。

这样慢慢形成了这个天桥人文文化,就是会聚到这了。外地有一些个有能耐的人,想习武练功的也到天桥这来拜师。天桥这呢就是人气越来越旺。这是天桥的人文文化这一块。

人文这一块,还有个设施,这边也挺完善的。你像我的记忆当中那时就是在六几年出头吧,六○年出头,我记忆挺深刻的。北边这有一个医院,叫天桥医院。这个医院是全科的,除非急重的病人看不了,送到那个苏联医院,后来叫友谊医院。其他的小病天桥医院都能看,整个社区老年人都上那看病。那医院过去有一个王大夫就是我们的街坊,我对他很熟。那是个建的比较早的医院。

天桥百货商场

还有就是天桥商场,那时候我也记得非常清楚。过去周总理给提的“天桥百货商场”匾额。

你只要进楼里,进了天桥商场,基本上什么吃的、穿的,用的全都能买。

北京过去北城那边没有什么大的商场,都在南城这边。

另外天桥这个地方交通特别方便,我指的交通不是说现在这个公交车,不是这个。过去就是说天桥这个位置,这几条街都是通的,中间这几个园子啊,人来的也快,散的也快。

你往东边走呢是中华电影院,往北走就看到茶汤李,往西走就是去医院那个口,往南走就是天桥剧场。南北街都能走。

所以人来的快呢,一有什么新鲜事,或者有好节目,这人从四面八方都来了。摔跤开场了,看摔跤去,人全奔到摔跤那去了。一会儿那边呢,有别的表演,又去看别的表演去了。散也快,散场一会儿你看这人没了,都走了,就这个环境啊造就了这个地方挺有意思的。我那时候感觉这地方好,四通八达。

我下边想说一说呢,天桥的两大块。一大块呢就是文化,就是这些个艺人们。我觉得这些艺人们,其实是从小到老,有的人一直就在天桥。在天桥起源、经历了三代,经过三代的就有“八大怪”。

三代的“八大怪”往下有遗传,咱们天桥文化做了一部分保留。保留了什么?雕像。就在咱们那个南广场,有拉洋片的,有顶砖的,有称呼叫“赛活驴”的。“赛活驴”那就是真人来表演驴,上边还骑着一个小姑娘。这个挺有意思的。这些表演,还有那个耍牛胯骨的。这些人都在天桥卖艺。他们也很不容易,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有老有小,有子女,自己也得生存,他们在这卖艺,挣钱养家。

这些人的艺术水准非常高,从小练功。这练功我可知道,练某一项功夫都得要付很大辛苦的。这些人有这种精神,天桥艺人的精神啊,是不怕苦、不怕累、真是拿出百倍的努力给大家演好。

过去的演出啊挺有意思,过去叫开场,开场就演。没有候场,哪有那条件说再给你弄一后台,您化完妆以后再上来?没有。就是扮上就演。我印象深的有这个说相声场,有摔跤的场,还有变戏法变魔术场。还有其他很多场。我最爱看这个摔跤的场,有意思。

过去搭棚,都是席棚围挡起来,围挡起来以后也不卖票,就是有招呼的人,在旁边,您看看,摔跤表演,怎么怎么着,招呼人。进去以后那是长条板凳,围着那场地边上一坐。他也是看人,这人提拉一个鸟笼子,看您确实是能出俩大钱的,看穿戴也是有钱的主儿,是位爷,得,爷来了您往前坐,往前让。演的不错,你好给点赏钱。像我们这个小学生啊,过去也上学了,你坐不到板凳,你也没钱啊,兜里没钱你也不敢往那坐。就“鳅”到后头看,“鳅”到后头看也不要钱你就看吧。看的观众给钱给的多呢,还继续演。这些艺人们的艺德非常好,不会出现假动作啊,糊弄过去啊没有。有的师傅就坐在凳子上,就这么看,徒弟就在那演,非常的严格。那艺术是非常精艺的。(www.xing528.com)

老天桥娱乐场所

还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咱们天桥这个酒铺,酒铺那个火劲,现在说就跟那烤鸭店似的,出来进去的,没有空位子。这酒铺那老板是一个女的。

我那时候是跟我父亲来,这是在我上学以前了。我是我们家老大,就是受宠啊,父亲上哪去都带着我,给我买点好吃的,这好吃的有我最爱吃的兔头。他这个酒铺里头专门做这兔头,下酒菜嘛!

这个店在中华电影院的后身,那个门是朝南,门口也没有伙计张罗,反正你来了你就进去。那个里边呢有几个酒缸,就在那个柜台上摆着。那时候您要多少钱一两的,那有酒提,一提。紧打酒,慢打油嘛!为什么大家来呢?他那个杯子过去是小碗,咚!这一提上来以后,说是一两,实际比公家卖的那一两多得多。他一提带酒花那叫一提。

所以老板娘生意也特好,大家都愿意来吗,老板给的多,这酒能多喝两口。给我的印象深在哪?这里喝酒闹事的我没碰见过,在这喝酒人非常规矩,绝不在店里闹。喝醉的一边躺到大街上去,他不在店里闹。

酒友们碰到一块儿也很热情,来来老李、老王,我给您满上,我给您满上,来来。老板娘这时走过来给您拱手作揖,又给您满上,嘴上还说道着,谢了您呐,我再给您添个菜,老板娘随后白送您盘凉拌菜。这样老哥几个吃着喝着,聊着说着,都挺高兴的。

有那个爱养鸟的呢,提着笼子来了,来了以后,啪往桌子上一搁说,老板娘给我来二两,就这一坐。老板娘过来,给酒端上来,这位爷说,天凉了您给我温壶酒。老板娘说,行嘞!好吧您呐,工夫不大,她提个高嘴的小酒壶走过来说,您老看看,专门给您温的酒。温酒壶,底下有一碗,倒上热水温上,拿这个小酒壶往杯里倒酒喝,挺温馨的。这个馆子,就是一个酒铺,不做主食

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原来那些个老酒友,我父亲也爱喝点小酒。他喝大酒喝不了。他坐在酒馆里,让我管这个叫爷爷,管那个叫大爷,我就挨个叫一遍,人家拿筷子白酒往我嘴里一抹,哎呦,辣的,我说太辣了。人家一看赶紧往我嘴里来口肉菜。那时候的肉得有多贵呀,夹一块肉搁我嘴里,我能咂摸半天滋味,我记得非常清楚。我父亲喝完酒了,跟老哥们儿聊会天儿就走了,转天桥去了,就看那些节目呗。

看这节目呢,反正也不收钱你就在这看吧,看完这场看那场,挺有意思。有时候呢,中午这尤其是礼拜日,那根本就不想回家,就呆着玩,观看演出。我现在也受当初那种文化的影响,我也喜欢鼓捣点乐器,唱两句。

过去的广播都是电匣子,个不大,放的都是评剧,北京人爱听评剧嘛。天桥这也有唱的,过去新凤霞他们也都在这撂地摊。候宝林、郭全宝,他们都在天桥这说相声,老一辈的过去都是撂地说相声。这是民俗文化!

艺人们表演呢,他也得吃也得喝,这就形成了饮食这一块。说到饮食那就多了,天桥这地界儿什么吃食都有。小吃店也有,大馆子也有。这些小吃呢,我记忆当中最爱吃的就是葡萄干和冰糖葫芦,这是最早有的。外地的一些个卖水果的也来了,咱们周边的过去卖各种土特产的也都来了。

天桥过去还有不少做小买卖的,他们推个小推车,也有推小竹车的,有老头也有老太太卖点这个,卖点那个,比较单一,也就三五个品种,但是一到货郎卖东西,那车大也长。过去叫推车,车上装很多东西,那车东西招人儿。

他只要在那一站,哇,一帮人就围上来了,买这个,买那个。他也有波浪鼓,小的叫波浪鼓、大的叫货郎鼓,他这货郎鼓一响,当啷当啷当啷,响以后他就叫卖。

杂货郎

我亲眼见过这些卖东西的,有一些卖东西的吆喝我也能学上两句。您像这个磨剪子的,过去在家里头女人都是自己做衣服,因为到外边裁缝铺做不起,在家里给小孩做这做那的。剪子呢,老用就钝了得磨呀。磨剪子的他那有一个沙轮,咔咔一打,打完以后再磨,菜刀、剪子都磨得倍儿快,接着再吆喝“磨剪子嘞,镪菜刀”,他这一嗓子胡同南边喊北头都能听得见,非常的响亮。也有的磨剪子磨刀的不喊,他拿一个小号吹,吹出嘟嘟的响声,这又是磨剪子磨刀的来了。

磨剪子锵菜刀

叫卖做小买卖的,还有修理雨伞的,过去是这么喊:修理雨伞,一般的都带口音。修理行的这些个手艺人,外地人比较多。

还有拾掇火炉子的也要喊,这都是过去的手艺人。过去老北京人家里用的炉子叫洋炉子,安烟筒排烟,带烟筒是为了防止中煤气。再早不是带烟筒的,就是一个方火炉子,一个火炉眼。它那个瓦啊,你烧一年两年它就坏了,裂了。裂了以后它就不往上吸风了,这火苗不往上走,它往下走,或者在炉内转悠,我们都用过那种炉子。怎么办呢?就得搪炉子,用青灰四周围搪。这搪炉子还是个技术活,一般人要是搪不好啊,它这火不往上走,它得扫形的,底下大,上头小,这么着它起一个拔火的作用,跟那拔火罐似的。这搪炉子呢我也搪过,过去街坊邻居我也给搪过。我们家住在小四合院里,街坊邻居都管我叫“国子”,“国子”我们家炉子你看那掉一块,我说掉一块不要紧,您买点青灰去吧,我给您搪上。

打蜂窝煤

买青灰那阵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在天桥南边一点,卖建材的地,再往后发展就是蜂窝煤了。原来因为烧煤球,要搪炉子使。烧那个煤球啊污染环境,可能那时候就开始重视空气污染了,有烧无烟煤的。蜂窝煤比较整齐,制成一块一块的,都机械砸的,一摞一摞的,一摞一百块也摞不了多高。你要是煤球,你买三百斤煤球,那一大片,过去要用煤池子装煤球,谁家都有。现在还有遗留的那个煤池子的,盖的那个“煤洞”呢。

以上说的就是喊着做生意的手艺人,喊着做生意的还有过去卖菜的。可有意思了。天桥这块也有,卖菜的都是这么卖。这些个买卖人,手艺人,喊,就是叫卖声。也有些个买卖人不叫卖,也没法叫。你像看病的他怎么叫啊?谁看病?那是不可能的事儿。他有一个虎撑子(音),圆的,他摇,这就是那个行医看病的。

还有些个手艺人用响器招览买卖,比如理发的,他的手里拿一唤头(音),这头一个铁杆一打,“嗡嗡响”,特别响。人们一听这个来了就叫住他,哎,师傅给我理个发。理发好的手艺人不用推子,剪头,拿把剪子你说你剪寸头你是剪分头,他一把剪子给你做下来,那都是老手艺人。

老天桥理发艺人

这些个在天桥这一带,都有聚集,它也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这是老北京的文化。过去就这个吃食来讲,我记忆最深的是切糕。吃一块切糕那简直美极了。我们家街坊啊,就有一个做切糕的,专门上天桥去卖。他这切糕是怎么个卖法?晚上做、早上卖,小枣切糕。他很早就起了,推着一个单轱辘车,做完切糕摆好了以后,车旁边放一水桶,水桶里边搁一把刀。这切糕它黏的啊,他卖的时候必须把刀蘸一下水再切这切糕,要不然那切糕全粘在这刀上了。卖切糕的时候一刀一刀挨着切,你买多少钱的就给你切多少。过去买三毛两毛的,最多买个五毛钱的。买个三毛两毛的呢,切下来以后,他旁边有一个糖碗,放着一碗糖,小枣切糕蘸白糖,吃起来那叫一个美。独自吃那么一块切糕,好家伙,那时候是家长给的很大的恩赐呀,那就算是家长给了大钱了。过去家长都是一分二分的给孩子零花钱,一说几毛钱,确实是给大钱了,买切糕那是好吃的了,当时它比糖葫芦还贵。

1938年,北平天桥饮食摊

我们小时候吃的那些东西,糖豆啊,小动物饼干啊,这就足以了,很不错的了。为什么我愿意到天桥来呢,天桥这吃的东西多,各地的吃的都有。我记着我还爱吃一样煮蚕豆。酒铺人喝酒也爱吃煮蚕豆。所以说去天桥是个乐呵,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天桥。

有的人呢就是喜欢这的演出,有的人呢喜欢小吃。什么样的吃的都能买着,形成了这个天桥的特定的民俗文化吧,吃、喝、用都有。随之而来呢就是天桥附近又开了很多的买卖,又有了很多饭馆。

我主要说的就是由这三块所组成的,第一个就是天桥这个名声的缔造。这样的环境加上管理者的努力,使天桥文化延续了这么多年,算算足有好几百年。第二就是这个文化的形成,这些个艺人们的表演,慢慢地蔓延到周边,周边地区的艺人们也来到北京,包括天津说相声的,还有唱天津快板的都来到北京了,聚集在这,形成了一个文化的聚集。第三,文化聚集以后呢,就有了这些个商品啊、食品啊,老北京这些小吃啊,就都出现了,整个一个大体环境形成了这么个天桥文化。天桥文化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