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邓凌鹰,从事书法教育工作,我是天桥这斜街的底商。来天桥有8年了,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天桥人。在四五年前,天桥演艺圈改造,我就有幸参加了他们的讨论,就是怎么样设计、怎么打造什么的。我还记得发表了意见。眼看着天桥在每天变化,我是见证了它的每一天,和天桥共同成长。我刚开始来的时候,这边说是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老的玩意没有了,新的东西也没有起来,四周一片荒凉,除了天桥剧场,还有一个天桥商场、一个德云社,其他什么都没有,都是小平房、小铺子、地摊乱七八糟的。这几年眼看着突飞猛进地发展,我经常走在街上就拍一些图片发到朋友圈或微博上。大家都说,哎呦,这是天桥吗?那变化也太大了吧!尤其是晚上,我每天晚上遛狗,就走那个隔离带,南中轴那条街,林荫道两边小路,还有晚上的灯,绚烂的五彩灯光点亮了中轴线上璀璨的夜空。这景色,一点儿都不比国外差,又恍如隔世,特别惬意,心情格外舒服,这几年家门口越变越好了。
8年前,我刚来到天桥办公司的时候,好多人都说这是下九流呆的地方,演杂耍的地方,你怎么在这里开这么高雅的一个公司?好多人劝我别来,我说我偏来,我说你们等着看吧,天桥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当初这是玩笑。不过现在玩笑成真。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我坚持下来了,现在发展得还不错,主要做一些文化艺术交流,还有艺术培训,挺好。我现在作为天桥社区建国助力志愿者,更加有义务,带领大家宣传和营造这片文化的乐土,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些贡献。我希望,我也相信天桥会越来越好,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天桥最宝贵的资源之一,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传承和保护,让新天桥焕发出新活力。
我刚开始来的时候做一些文化国际沙龙,包括有大使都亲自过来。后来因为我们这的底商、面积都在缩小,也因为安保问题,给叫停了,所以这一年没怎么做大型的中央对外文化沙龙了。
天桥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因为天桥毕竟是民俗发祥地,接地气的东西比较多,上升到高雅还需要一段的过程,我们在做这个坚守者。
因为我从宣武出生的,在报国寺边上长大,离这很近,小的时候遛弯也经常随大人到天桥来,当然那会已经没有鼎盛期的繁华了,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里的小吃。
那会儿有小吃一条街,既便宜又好吃。就街上这玩儿,现在小吃好像也不是很多了。
天桥炸灌肠摊(www.xing528.com)
那会牛街和这我们都步行过来,因为我住牛街的那边,报国寺不是在牛街跟前嘛,那个什么糖耳朵,什么豆汁、爆肚、艾窝窝、糖卷果、炸灌肠,都馋人。我妈就爱吃豆汁,我妈是爱新觉罗后裔,他们老在这个地方吃一些个老北京的东西。我老跟他们逛,就喜欢这个里头,所以我就坚定不移的过来了,现在我的坚持看来是正确的。
我觉得这条街应该集中地摆一些让人值得回忆的老物件,像我的画扇了,那怕一个展柜。赵老师彩蛋,都放在集中的一个地儿。前两年我这老有从台湾来的一些老人,想看老天桥,那些玩意呢?你看没有,没有地儿看。所以我就觉着应该是有这么一个地方,能让他看到这些东西,哪怕不是在表演,让他去看到,哦,让他都能够想起当年的那种景色,毕竟当年那么有名,那么鼎盛。
我连续4年了和咱们天桥社区办事处联合起来做六一儿童节活动,做得很成功。天桥这儿,附近的这些小学、幼儿园都联合起来,我来承办,做得非常好,有意义。在周边的剧场里举办,深受天桥社区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20多家媒体都报道了,电视台也都播了。
各个学校各自出几个节目,社区出几个节目,就是儿童节的事,也有成人来参加,我徒弟方清平也来助兴。还有其他各路明星,活跃这边的文化气氛,服务于咱们天桥社区的老百姓。大家都是公益的,无论多大腕都是招之后即来,毫无怨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